360 likes | 610 Views
http://www.fczj.net/pbl/index.asp Admin admin. 专题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策略. 李克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likd@263.net. 专题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策略. 一、时代背景 二、转变教与学的观念 三、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 四、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 五、专题学习环境的设计. 一、时代背景.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新任务 信息时代的学习. 1.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教育的民主化、信息化 管理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 教学模式注重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培养 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化.
E N D
http://www.fczj.net/pbl/index.asp • Admin • admin
专题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策略 李克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likd@263.net
专题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策略 一、时代背景 二、转变教与学的观念 三、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 四、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 五、专题学习环境的设计
一、时代背景 •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新任务 • 信息时代的学习
1.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 教育的民主化、信息化 • 管理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 • 教学模式注重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培养 • 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化
2.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任务 • 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 推进农村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实施 • 继续加强实验学校工作,发挥实验学校的作用 • 优质资源的整合和教育资源中心的建立 • 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新一轮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3. 信息时代的学习 特点 • 学习环境的开放性,为学校和教室提供与外部世界相联 系的通道; • 学习资源的共享性,为学习者提供的多样化,可全球共 享的数字化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 • 学习界面的人本性,为学习者展现可以个性化选择的学 习界面; • 学习过程的协作性,为学习者提供进行远程协商讨论通 讯手段; • 学习知识的重构性,为学习者提供进行知识构建、创造 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二、转变教与学的观念 • 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同学,力图使全体同学都得到发展; • 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发展; • 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 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 • 教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当前学习,更要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平台。
教育新理念促进教学的变革 • 以提高科学与文化素养为宗旨; • 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 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形式; • 以问题解决为途径; • 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 以教师指导来推动;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新课标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 新课标强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 新课标强调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 新课标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了解 • 新课标强调加强学习的选择性 • 新课标强调学习评价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应用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良好的环境
教学资源要体现新课标精神 • 传播知识的媒体 ——媒体是人体的延伸,没有万能的媒体,只能互为 补充。 2. 教育思想的载体 ——教学资源体现教育思想,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支 持新课标教学、推进新课标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促进教学结构的转变 • 转变教师角色——由教材的讲解者,传授者, 转变为学习指导者、活动组织者。 • 转变学生地位——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 活动的主体,参与者、探究者,意义建构者。 • 转变教材作用——事由作为学习对象,转变为 学习者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认知的学习资源。 • 转变媒体功能——由知识展示工具转变为学习认知工具
让学生学会学习 • 资源利用的学习,即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情境探究学习 • 自主发现的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探索性的 学习; • 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合作式、讨论式 的学习; • 实践创造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 的问题解决学习。
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S 知识 技能 平台+资源 S 收集/探究/发现/利用/讨论/合作/重构/创作/展示/评价 S
资源获取 继承性学习 学习评价 发展性学习 情境探究 批判性学习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通讯交流 协作性学习 信息重组 创造性学习
课程教学中广泛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 • 课程覆盖面(资源和应用课程的比例) • 课时覆盖面(资源和应用可是比例) • 教师覆盖面(参与建设和应用的教师比例) • 学生覆盖面(接受信息技术并受益学生的比例)
三、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 1、专题学习网站的性质 2、专题学习网站的组成 3、专题学习网站的功能
1、专题学习网站的性质 • 内容上,它是以专题知识为导向的建设和应用项目 (不同于知识点或完整的课程)。 • 形态上,它是一个网站,具有网站的基本性能。 • 功能上,它是一个供学生开展课程专题知识学习和开 展研究性学习的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 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 • 建设上,它是师生共同参与,把资源建设与教学实验 相结合的研究项目。
2、专题学习网站的组成 专题学习网站 专题知识集 专题资源库 支持工具 学习评价 学生作品
专题学习网站的基本组成部分 专题学习网站至少应包括专题知识集、专题资源库、专题学习工具和专题学习评价四部分; • 专题知识集,是指通过收集整理与建设与本专题相关的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学媒体,按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分类、组织,以网页形式制作的具有较强交互性的专题网络教学课件。(专题型课件)
专题资源库,是指按有关的资源建设规范分类、整理与本专题相关的资源入库,并提供良好的资源上传、下载、资源维护、资源检索、资源应用等资源管理与应用功能;专题资源库,是指按有关的资源建设规范分类、整理与本专题相关的资源入库,并提供良好的资源上传、下载、资源维护、资源检索、资源应用等资源管理与应用功能; • 专题学习工具,是指为学习者提供能应用专 题知识和专题资源进行网络学习、交流讨论 和重构知识的工具。 • 专题学习评价,是指为学习者提供自我学习 评测的手段。
3、专题学习网站的功能 (1)专题学习网站应具有为学习者提供基于资源的自主学 习、情境探究、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在线学习功能,尽 可能实现保存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功能。 (2)专题知识部分要具有能对专题知识定期更新的功能。 (3)专题资源库部分要具有资源增加、更新、删除等资源的 基本维护功能,并至少具有目录检索、关键字检索的资源搜 索功能。 (4)专题学习网站应提供良好的学习交流工具,让学习者可 以按主题分组进行讨论、发问、回答等。 (5)专题学习评价部分对学生的自我评测能作出反馈。
专题学习网站是一种资源整合,知识管理的有力工具。专题学习网站是一种资源整合,知识管理的有力工具。 • 专题学习网站是一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平台 • 专题学习网站是一种促进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手段。 • 专题学习网站只有广泛有效的使用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四、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 (1)把网站资源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观察、评议、分析、讨论。开展情境探究的课程教学。 (2)把网站资源作为课程素材,经过选择,把它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 (3)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平台 (4)通过创作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网站资源,组织学生以专题作品形式进行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存放在知识库内,供其他学习者共享;
形成课程教学应用优质示范案例 案例内容: • 教学设计方案 • 教学资源整合 • 示范过程录像 • 教学研究论文
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应用的规律与效果 (1)采用量的研究或质的研究 • 量的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结构化观察、教学实验、测量评价进行 ——获得数据型的资料 ——对数据型资料的数学分析 • 质的研究 ——通过访谈调查和实地观察进行研究 ——获得描述型的资料 ——对描述型资料的逻辑与思辩分析
(2)积极开展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重点: (1)观察材料的收集 (2)深入的三角反思
五、专题学习环境的设计 学习资源 学习工具 学习工具 学习活动 学习环境 学习资源 E-learning 模型 信息传递
学习活动 • 情境探究活动 • 自主学习活动 • 研究学习活动 • 协作学习活动 • 创作实践活动 • 头脑风暴活动
Merrill关于学习环境的设计模型 Li Kedong & Merrill (梅瑞尔)
激发(Activation) 集成(Integration) 问题 Problem 应用(Application) 演示(Demonstration) 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Merrill关于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基本原理 (1)问题 学习应当以问题为中心,当学生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时,有利于促进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 • 设计呈现问题或任务的形式; • 设计展示问题解决的途径; • 设计一系列循序递进的问题解决步骤
(2)激发 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激活原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 • 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回忆、关联、描述、应用与作为新知识基础的已有经验或知识; • 提供相关的经验和材料; • 提供机会,使学生参与并展示原有的知识或技能;
(3)演示 演示专题知识、把它呈现给学习者: • 选择案例; • 演示案例应当与学习目标一致; • 在案例演示过程中,资源提供相关的指导信息,引导学生注意相关信息; • 用多种形式演示知识,有利于促进学习。 (4)应用 提供操练应用新知识的机会,操练要与学习目标一致,对操练应当提供辅导和反馈。
(5)集成 集成是指将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的学生的知识框架上,并促使对于新知识的迁移,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下面的措施有利于知识的集成与迁移: • 提供机会让学生公开演示其新知识或技能; • 促使学生反思、讨论、巩固其新知识; • 进行探索、发明、和创作,用个性化的方式应用其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