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ch1

ch1. 自我與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定義. 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 彼此藉由思想、感情以及行為所表現出的吸引、排斥、抗拒、合作、競爭、領導、服從 … 等互動關係 廣義的說法也包括文化制度模式與社會關係。 會直接影響人的們的活動效率. 補充 : 人際關係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 人際關係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 具有影響力及行為模式,可以經由學習訓練來增強及改變自己的人際關係。 「 人緣 」 一詞是中國人最常用來描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是,這並不能解釋所有ㄧ切人際關係的行為。 人際關係是相當複雜的,每個人都有他特有的相處模式,所以大家的相處模式都不盡相同。. 1. 人際關係的發展

zuri
Download Presentation

ch1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1 自我與人際關係

  2. 人際關係定義 • 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 • 彼此藉由思想、感情以及行為所表現出的吸引、排斥、抗拒、合作、競爭、領導、服從…等互動關係 • 廣義的說法也包括文化制度模式與社會關係。 • 會直接影響人的們的活動效率

  3. 補充:人際關係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 • 人際關係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 • 具有影響力及行為模式,可以經由學習訓練來增強及改變自己的人際關係。 • 「人緣」 • 一詞是中國人最常用來描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是,這並不能解釋所有ㄧ切人際關係的行為。 • 人際關係是相當複雜的,每個人都有他特有的相處模式,所以大家的相處模式都不盡相同。

  4. 1.人際關係的發展 是有階段性的,他會不斷的改變,是ㄧ個動態的關係。 2.人際關係是經由言語的溝通來建立和維持的。 其的發展會由淺而逐漸的加深。 Joseph.A.Devito的說法是人際關係 由接觸期開始 進入涉入期 再進入親蜜期 但是就算進入親蜜期也不表示人際關係會永遠維持不變。

  5. 補充:怎麼把握人際溝通技巧http://www.176happy.com/news_2000.html補充:怎麼把握人際溝通技巧http://www.176happy.com/news_2000.html • 有時我們在人際溝通技巧時會不自覺地用一些「否定式」、「命令式」、或「上對下」的說話方式 • 例如:『你錯了,你錯了,話不能這麼說』,或是『唉呀,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這樣做不行啦,你怎麼那麼笨,跟你講你都不聽……』

  6. 有時,我們會說:『我這個人很理性啊,你看,我的門都是開的,大家隨時都可以進來和我溝通啊』,可是,如果「我們的門是開的,心卻是關的」,又有什麼用呢?有時,我們會說:『我這個人很理性啊,你看,我的門都是開的,大家隨時都可以進來和我溝通啊』,可是,如果「我們的門是開的,心卻是關的」,又有什麼用呢?

  7. 善用「同理心」,也學習控制自己的「舌頭」,「在適當的時候,說出一句漂亮的話;也在必要的時候,及時打住一句不該說的話」,因此,我們必須學習,『不要急著說、不要搶著說,而是要想著說』,絕對不要「逞口舌之快」而後悔。因為說話是沒有「橡皮擦」、沒有「立可白」的,不能再把話擦掉呀!善用「同理心」,也學習控制自己的「舌頭」,「在適當的時候,說出一句漂亮的話;也在必要的時候,及時打住一句不該說的話」,因此,我們必須學習,『不要急著說、不要搶著說,而是要想著說』,絕對不要「逞口舌之快」而後悔。因為說話是沒有「橡皮擦」、沒有「立可白」的,不能再把話擦掉呀!

  8. 另外,在職場人際溝通技巧中,我們必須學習『情緒忍受力』和『挫折容忍力』。因為,『脾氣來了,福氣就沒有了』。另外,在職場人際溝通技巧中,我們必須學習『情緒忍受力』和『挫折容忍力』。因為,『脾氣來了,福氣就沒有了』。 • 在我們碰到棘手的問題時,必須先靜下來、勿沖動行事,也學習『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免得事情愈弄愈糟糕。

  9. 有句話說:『生命的長度是上帝所給予的,但生命的寬度卻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的確,我們雖然不能控制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控制生命的「寬度」。有句話說:『生命的長度是上帝所給予的,但生命的寬度卻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的確,我們雖然不能控制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控制生命的「寬度」。 • 我們都可以在工作中,學習做更好的溝通技巧,使人際關系更圓融,也使生命過得更漂亮、更有意義,不是嗎?

  10. 因此,在人際溝通技巧時,必須注意到對方的感受,畢竟每個人都有「自我尊嚴感的需求」,每個人都希望被肯定、被贊美、被認同、被附和,而不喜歡被否定、被輕視。因此,在人際溝通技巧時,必須注意到對方的感受,畢竟每個人都有「自我尊嚴感的需求」,每個人都希望被肯定、被贊美、被認同、被附和,而不喜歡被否定、被輕視。 • 所以,即使雙方意見不同,但必須做到『異中求同、圓融溝通』、『有話照說,但口氣要委婉許多』。

  11. http://www.176happy.com/news_2000.html • …『你知道嗎?其實,我滿贊同你的想法,但我很不喜歡你「講話的口氣」』、『其實,我滿同意你的見解,但我很不喜歡你「講話的態度」』。 • 一般來說,人都不喜歡「被批評、被否定」,但是,有時我們在言談間,卻不知不覺地流露出「自我中心主義」和「優越感」,覺得自己都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可是,有句話說:『強勢的建議,是一種攻擊』。

  12. 第一節 生活哲學對人際關係 • 所謂生活哲學 • 就是生活的態度或信念。 • 合理的信念可以使人腳踏實地,面對現實;不合理的信念使人失去立場,歪曲事實,鑽牛角尖。 • 艾里斯(Ellis, A)發現,一般人常會有十個「不合理信念」(也就是「迷思」)為:

  13. 1.每個人都需要贏得「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的喜愛和讚許。 • 2.人必須樣樣精通、功成名就,才有價值。 • 3.有些人真是卑鄙無恥,罪大惡極,應該受到嚴厲的讉貴與懲罰。 • 4.如果事情的發生出乎意料之外,那就糟了。

  14. 5.不快樂乃是來自外在因素,個人根本無能為力。5.不快樂乃是來自外在因素,個人根本無能為力。 • 6.危險隨時可能會發生,所以我們應該提心吊膽。 • 7.逃避比面對容易。 • 8.我們應該依靠一位比自己強的人。

  15. 9.一個人的過去決定了他的現在,並且將繼續影響到他的未來。9.一個人的過去決定了他的現在,並且將繼續影響到他的未來。 • 10.每一個問題都應該有一個最完善的解答。

  16.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 所謂自我概念(self-concept), • 是指個人對自己的概括性看法,亦即個人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的一種想法。 • 此種自我概念會受到人際關係、文化、團體成員互動和自己所作決定的相互影響,包括:

  17. (1)自我在與他人的溝通中產生 (2)自我是多重面向的 (3)自我是一種過程 (4)自我是社會觀點的內化 特定他人 一般他人 (5)自我的社會觀點是被動構成而且可以改變

  18. 第3節改善自我概化的方法 • 一、致力改變 • 二、用獲取知識作為個人改變的基礎 • 三、設定實際而可能的目標 • 四、建立支持個人改變的情境

  19. 第4節自知之明與自我袒露 • 一、自我袒露的意義 • 人們將自己內心的感受與訊息,與他人分享。 • 一般而言,兩人之間較為熟識者比較不熟識者更願意作較多的自我袒露;惟這仍得取決於人際間的可信賴度和傷害忍受度而定。

  20. 自我袒露的功能 • (1)發洩 • -自我袒露可以適度地發洩自己的情緒 • (2)因應的能力(coping abilities) • -特別是有關罪惡感的問題 • (3)自我澄清(self clarification) • -透過與他人分享自己感受和經驗的過程中,不但能使他人更加瞭解自己,也可能使自己獲得不同的觀點。

  21. (4)社會認可 • -經由觀察別人對我們自我袒露的反應,可以知道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或恰當。 • (5)社會控制- • 藉由透露或隱瞞一些與自己有關的訊息,控制他人的工具。 • (6)關係的發展 • -親密關係的形成過程中,主要涉及個人如何滲透他人的表層,逐漸認識他人的內在自我。

  22. 影響自我袒露的因素 • 1.團體的大小- • 自我袒露較常發生於兩人而非多人情境中。 • 2.喜歡- • 們傾向於向那些自己喜歡的人,進行自我袒露。 • 3.相互性- • 當人們向他人表露私人事情時,事實上也傳達了對對方的信任或喜歡。 • 4.性別- • 女性較男性容易進行自我袒露。 • 5.性格- • 有些人的個性比較外向,他們也比較容易進行自我袒露。

  23. 6.文化- •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自我袒露的程度不同,但也具有一些共同性。 • 7.危機- • 當人們處於一些危機情境中,比較願意進行自我袒露。

  24. 自我袒露與回饋 • 當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愈多,瞭解愈深,也愈能夠清楚地向他人袒露自己內在的想法、態度、情感、喜惡、專長等,讓別人更加瞭解、認識我們,這就是自我袒露的過程,而別人對我們的反應和回饋,也會進一步增進自我的認識與瞭解。

  25. 周哈里窗(1)

  26. 周哈里窗(2) • 開放我 • 自我坦露的程度,包含情緒、行為、想法 • 因人而異 • 因熟悉程度而異

  27. 周哈里窗(3) • 盲目我 • 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所謂個人盲點 • 優缺點均有可能 • 若為缺點,可透過他人回饋來減少

  28. 周哈里窗(4) • 隱藏我 • 不欲人知的部份 • 和開放我成反比 • 有時為造成距離感的來源

  29. 周哈里窗(5) • 未知我 • 自己和他人均不知道 • 可能需要透過專業協助來增加覺察。

  30. 周哈里窗(6)

  31. 交流分析形態(波恩學說) • 波恩認為,我們的人格結構存在有三種自我狀態: • 兒童狀態、成人狀態、父母狀態。 • 兒童自我時,是以某個早年經驗到的方式來應對眼前; • 父母自我時,是以曾經經驗到的父母的方式應對眼前; • 成人自我時,以一種經過思考,較理性的方式應對眼前。每個人三種狀態的比例不同。

  32. 交流理論分析了個人與他人的關係,提出了四種不同的生活態度:交流理論分析了個人與他人的關係,提出了四種不同的生活態度: • 我不好-你好”型。 • 這是抑鬱者的態度。持這種態度的人依賴他人的施捨,特別需要被愛撫和承認。 • 這種態度通常源於幼年,幼時弱小、無助的感覺固著下來,沒有隨著長大成熟而改變。

  33. 我不好-你也不好”型。 • 這是嚴重精神紊亂或厭世者的態度。 • 這種態度源於孩子開始走路的時候,“被人照看”的生活已經結束。 • 這種態度的兒童的成人意識便停止發育。 • 長大成人後,持這種態度的人常會放棄自我,陷入絕境。 • 最終可能在一種極端退縮的狀態下了結一生。

  34. “我好-你不好”型。 • 這是懷疑和獨斷的態度。 • 長期被父母虐待、侮辱的孩子通常會轉向這種態度,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他開始反抗。 • 持這種態度的人往往因為孤傲、仇視等原因而十分孤立。

  35. “我好-你也好”型。 這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認可自己也認可他人。 波恩認為前面三種態度常常依賴於情感,容易引發心理不適。 這種態度則依賴於思考、信仰以及行動的保證。 如果一個人總是被置於能夠證明自身的價值以及他人的價值的環境中,就容易形成“我好-你也好”的態度。由於現實生活的重重限制,很多人可能都沒有形成這種健康的態度。 但是,一個充分解放了個人的成人意識的人,接受這種“我好-你也好”態度的人,就會產生積極的情感

  36. 交流分析就是檢查這些交流的方法——我對你做某事,你回報我某事,同時也決定人類會以多重天性(“父母”、“成人”、“兒童”)中的哪一部份作反應。交流分析就是檢查這些交流的方法——我對你做某事,你回報我某事,同時也決定人類會以多重天性(“父母”、“成人”、“兒童”)中的哪一部份作反應。 利用這“人際溝通分析”的技巧,瞭解自己和別人交往時所用的“自我狀態”後,如果對這關係感到不滿,可以下定決心,自由選擇,將“自我”從這一種狀態改變到另一種狀態,謀求改善人際關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