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likes | 618 Views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 红土乡党政综合办公室 杨小东 2013 年 6 月.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发布时间: 2 月 22 日). 一、党政机关公文的 基本内涵 二、党政机关公文的 拟制 三、党政机关公文的 办理. 一、党政机关公文的基本内涵. 党政机关公文 :指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党政机关公文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 :政治性、法定性、规范性。 作用 :领导指导作用; 行为规范作用;
E N D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 红土乡党政综合办公室 杨小东 2013年6月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发布时间:2月22日)
一、党政机关公文的基本内涵 • 二、党政机关公文的拟制 • 三、党政机关公文的办理
一、党政机关公文的基本内涵 党政机关公文:指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党政机关公文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政治性、法定性、规范性。 作用:领导指导作用; 行为规范作用; 宣传教育作用; 联系知照作用; 依据凭证作用。
文件分类: 按时限要求分: 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泛行文 按时限要求分: 特急公文、加急公文、常规公文。 按秘密程度分: 绝密公文、机密公文、秘密公文、普通公文
二、党政机关公文的拟制 (一)党政机关公文的格式 (二)党政机关公文的行文规则 (三)党政机关公文的起草 (四)党政机关公文的审核 (五)党政机关公文的签发
(一)党政机关公文的格式 • 公文的格式是公文的各个组成部分在页面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即公文的外观形式,这是公文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形式上的体现,对公文内容起着重要保证作用。 • 公文一般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等组成。
1、文头部分 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
份号:公文印制份数的顺序号,指将 同一文稿印制若干份时每份公文的顺序 编号。涉密公文应当标注份号。 密级和保密期限:即公文的秘密 等级和保密的期限。涉密公文应当 根据涉密程度分别标注“绝密”“机密” “秘密”和保密期限,标注于份号下方。 如“机 密★一年” 。 21磅黑体,顶格左上角第二行,两字之间空一行 文件文头
发文机关标志 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加“文件”二字组成,也可以使用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 联合行文时,发文机关标志可以并用联合发文机关名称,也可以单独用主办机关名称。联合署名主办机关名称在前,“文件”二字置于发文机关名称右侧,上下居中排布。
发文字号:指某一公文在发文机关一个年度内发文总号中的实际顺序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发文字号:指某一公文在发文机关一个年度内发文总号中的实际顺序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 • 机关代字是一个单位特有的,固定使用。 年份要用全称,并用六角括号括起来。 • 发文顺序号是文件的编号,不用虚号(即1不编001),前面不加“第”字。 • 签发人:上行文应当标注签发人姓名。
印章:公文中有发文机关署名的,应当加盖发文机关印章,并与署名机关相符。盖章要端正规范。上不压正文,下要压成文日期。联合下发的公文,联合发文机关都应盖章。印章:公文中有发文机关署名的,应当加盖发文机关印章,并与署名机关相符。盖章要端正规范。上不压正文,下要压成文日期。联合下发的公文,联合发文机关都应盖章。 标题 主送 机关 附注 2、主体部分 1 2 8 成文日期:署会议通过或者发文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用阿拉伯数字标识。会议纪要、决议、决定等不标注主送机关的公文,成文日期可加括号标注于标题下方居中位置。日期:16磅仿宋体,首行比发文机关首字右移2个字,如长于发文机关,后空2个字,成文日期用阿拉伯数字 正文 文件 主体 印章 3 7 4 6 附件 说明 5 成文 日期 机关 署名 署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标注于正文下空1行居右位置。16磅仿宋体,两个以上机关联合发文,发文机关名称上下并排,等距撑开,长度相同。
标题: 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 、文种组成。 有的时候也可省略发文机关或事由。 公文标题位于红线下方空两行,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列,多行标题排列为正宝塔、倒宝塔或菱形,每行词意完整。多个发文机关名称之间用空格分开。此外,标题中除书引号外一般不使用标点。
发文机关名称 标题:22磅小标宋体, 多个发文机关之间不 用顿号 文种 事由 文件主体
主送机关: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应当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 如主送机关不止一个时,应按性质、级别或惯例依次排列。如: 请示、报告、批复、函的主送机关一般是一个。一些行文方向不定的公布性公文,如决议、决定、公告、通告等,则不写主送机关。
正文 ③文种承启语 ⑤要求 ①依据 ④事项 ②目的 公文制作的背景、根据 公文制发的目的 承上启下的句子 • 围绕主旨 • 展开的内容、叙述的情况、分析的问题、提出的措施 • 针对事项提出的希望、强调的问题、作出的指示; • 或用惯用语作结。
附件说明:公文附件的顺序号和名称。附件必须写明所附内容的标题或名称。附件说明:公文附件的顺序号和名称。附件必须写明所附内容的标题或名称。 ◎附件若不止一件,则应标序号。序号使用阿拉伯数码(如“附件:⒈××××”)。 ◎附件名称后不加标点符号。 ◎ “附件”写在正文下空一行,左空两字,加冒号。
附件:公文正文的说明、补充或者参考资料。在附件正文左上角顶格标注“附件”,有序号时应加序号。附件在文尾之前,与正文一起装订。附件序号和附件标题应与附件说明表述一致,附件标题与“附件”之间要空1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凡印发的方案、意见、条例,批转的文件,其中的方案、意见、条例等是正文的一部分,不属于附件。附件:公文正文的说明、补充或者参考资料。在附件正文左上角顶格标注“附件”,有序号时应加序号。附件在文尾之前,与正文一起装订。附件序号和附件标题应与附件说明表述一致,附件标题与“附件”之间要空1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凡印发的方案、意见、条例,批转的文件,其中的方案、意见、条例等是正文的一部分,不属于附件。
2、“附件”与正文空一行 4、16磅黑体,不用冒号 1、“附件”全名 3、序号后面用圆点“.”,不用顿号 错误的附件说明示例 强调:附件标题与“附件”之间空2行
抄送机关:指除主送机关外需要执行或知晓公文内容的其他机关,应当使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统称。公文如需抄送,则在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的上方写明,抄送机关之间用逗号隔开。抄送机关:指除主送机关外需要执行或知晓公文内容的其他机关,应当使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统称。公文如需抄送,则在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的上方写明,抄送机关之间用逗号隔开。 • 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也叫印发说明,即公文的送印机关和送印日期。 • 页码:左右各放一条4号一字线,单页 • 页码居右,双页码居左
(二)党政机关公文的行文规则 行文规则是指各级党政机关公文往来时需要共同遵守的制度和原则。 1、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行文。 按机关隶属关系行文。一般不得越级行文,特殊情况需越级行文的应同时抄送被越过的机关。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可以作指示、布置工作、提出要求;下级机关可以向直接的上级机关报告工作、提出请示,上级机关对请示事项应予研究答复。 按机关的职责范围行文。
2、授权行文 • 如果一个部门的业务需要下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按隶属关系和职责范围又不具备布置工作提出要求的行文权限时,这就可以通过授权行文来解决。 3、联合行文 • 同级党委与政府之间,同级党委部门与党委部门之间,同级政府部门与政府部门之间,同级党委部门与政府部门之间,上级部门与下级政府之间,都可以联合行文;党委部门、政府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和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之间,就某些互相有关的业务,经过会商一致后可以联合行文。
二 上行文 向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的行文,如函等。 上级机关向所属下级机关的行文,主要有命令(令)、决定、通报、通知、批复、意见等。 面向全社会、没有特定的主送机关的行文,如公告、通告等。 下级机关向所属上级机关的行文,如报告、请示等。
4、上行文的行文规则 • 原则上主送一个上级机关,根据需要同时抄送相关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不抄送下级机关。 • 党委、政府的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报告重大事项,应当经本级党委、政府同意或者授权;属于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应当直接报送上级主管部门。 • 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如需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请示,应当提出倾向性意见后上报,不得原文转报上级机关。 • 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不得在报告等非请示性公文中夹带请示事项。
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事项外,不得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公文,不得以本机关负责人名义向上级机关报送公文。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公文不能报送到个人,只能报送到单位,也不能以个人名义报送,只能以单位名义报送。不得将请示直接报送领导个人。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事项外,不得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公文,不得以本机关负责人名义向上级机关报送公文。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公文不能报送到个人,只能报送到单位,也不能以个人名义报送,只能以单位名义报送。不得将请示直接报送领导个人。 • 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一个上级机关行文,必要时抄送另一个上级机关。受双重领导的机关主要有公安、税务等垂直管理部门。
5、下行文的行文规则 • 主送受理机关,根据需要抄送相关机关。重要行文应当同时抄送发文机关的直接上级机关。 • 党委、政府的办公室根据本级党委、政府授权,可以向下级党委、政府行文,其他部门和单位不得向下级党委、政府发布指令性公文或者在公文中向下级党委、政府提出指令性要求。需经政府审批的具体事项,经政府同意后可以由政府职能部门行文,文中须注明已经政府同意。
党委、政府的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可以向下级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行文。党委、政府的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可以向下级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行文。 • 涉及多个部门职权范围的事务,部门之间未协商一致的,不得向下行文;擅自行文的,上级机关应当责令其纠正或者撤销。 • 上级机关向受双重领导的下级机关行文,必要时抄送该下级机关的别一个上级机关。
(三)党政机关公文的起草 1、党政机关公文的种类及选用 (1)公文的文种 一般指公文制发机关根据公文的内容、性质和所承担的任务而确定的行文形式和名称。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将党政机关公文分为15种: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决 定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种类:部署性决定 奖惩性决定 变更或撤消性决定
通 知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二、分类: 1、发布性通知。主要用于发布法规规章,如《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通知》 2、批转性通知。用于批转或转发文件,批转一般是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上级和不相隶属机关应该用转发。
3、事项性通知。用于告知某一事项,如会议通知等。3、事项性通知。用于告知某一事项,如会议通知等。 4、任免通知。用于人事任免。 5、指示性通知。用于对下级机关有所指示,如认为其内容不宜用命令或指示发布的,可以用“通知”发布。 通知的写作也分为依据、目的、文种承启语、事由、要求几个部分组成。
批转性通知 1、标题:发文机关+发布方式+被发文件标题+通知 被发的文件是法规、规章文书时,应给原文件标题加书名号。 被层层批转、转发的公文,标题中有多个发文机关,有多个“关于”和“的通知”,为了简洁,只保留末次发布文件机关和始发文件机关,保留一个“关于”和一个“的通知”。
请 示 • 一、适用范围: • 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和批准。具有行文主体的组织性、行文内容的单一性、行文时限的紧迫性等特点。 • 二、种类: • 1、请求指示的请示:多涉及政策上、认识上的问题。 • 2、请求批准的请示:多涉及人事、财物、机构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调用人员、解决资金等。
请示的写法 • 1.标题: • 包括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 • ◎发文机关有时可以省略。 • ◎不能写成“报告”或“请示报告”。 • ◎标题中一般不出现“申请”、“请求”类词语。 • 2、正文: • (1)原由: • 提出请示事项的理由、背景及依据。 • ◎请示的原由是请示的关键。写得充不充分,直接关系到请示事项能否成立,关系到上级审批的态度问题。 • ◎必要时要举事实,列数据。
(2)事项: • 请求上级机关指示、批准的具体事项。 • ◎要符合实际,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 ◎要具体、明白,如果较复杂,要分清主次,一条一条地写。 • (3)结语: • 以上请示,请批复、以上意见当否,请指示、以上请示,请审批;等等。
收文办理 • 1、党政综合办公室对收到的文件按照签收、登记、拟办、送批、批办、承办、催办等程序进行办理。 • 2、党政综合办公室对收到的来文先登记,填写、粘贴《来文处理单》后,送主要领导批阅,如果主要领导均外出,送分管领导批阅,涉及重要事项,分管领导必须征求主管领导意见后再行批阅,然后按主要领导批示意见送分管领导阅办,阅办人签署办理情况。文件办结后,由党政综合办公室妥善保管。 • 3、承办部门收到交办的公文后应及时处理,不得延误、推诿、紧急公文由办公室负责催办和督办。 • 4、有关单位需复印政策性和操作指导性较强的来文(三密文件除外),由办公室复印后送相关领导和有关单位。借阅文件原件,由借阅人在《文件借阅登记薄》上签名,并及时归还。
发文办理的程序 复核 登记 印刷 核发 • 整理归档
发文办理 • 1、公文草拟要做到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其它有关规定;行文做到客观真实、观点明确,表述清晰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直述不曲,符合实际,便于操作,字词规范,标点正确,篇幅力求简短;根据行文目的确定文种。 • 2、单位草拟,党政综合办公室审核。 • 3、分管领导审核、主要领导签发。 • 4、公文正式印制。 • 5、办公室对草拟的文稿、附件和印制好的正式公文一并整理立卷,定期归档。 • 6、涉密公文不得在非涉密的电脑和打印机打印和非涉密渠道传输,在拟稿、印制,和分发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做好保密工作。
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