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655 Views
第18章 国际货币体系, 1870-1973. Prepared by Iordanis Petsas. To Accompany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 Sixth Edition by Paul R. Krugman and Maurice Obstfeld. 章节安排. 在一个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金本位制下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 1870-1914 国际战争年代, 1918-1939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内外平衡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政策选择.
E N D
第18章 国际货币体系, 1870-1973 Prepared by Iordanis Petsas To Accompany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Sixth Edition by Paul R. Krugman and Maurice Obstfeld
章节安排 • 在一个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 金本位制下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 1870-1914 • 国际战争年代, 1918-1939 •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内外平衡 •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政策选择
章节安排 • 美国的外部平衡问题 • 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和向浮动汇率制的过渡 • 提要
导言 • 在开放经济下的相互依赖关系使得政府在实现诸如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等目标时更加艰难. • 而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又反过来取决于各国所采用的货币政策与汇率体制. • 本节考察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及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 在开放经济中,政策制定者有两个目标: • 内部平衡 • 它要求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 • 外部平衡 • 它是指经常项目既非过度的盈余也非过度的赤字.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 内部平衡: 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 • 资源利用不足或过度使用都将导致价格水平的波动从而降低整个经济的效率. • 为了避免价格水平的不稳定,政府必须: • 防止总产出的大幅波动. • 保证国内货币供给的增长既不太快也不太慢.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 外部平衡: 经常项目的最优水平 • 没有诸如“充分就业”、“物价稳定”这样的尺度来衡量经济的对外交易,故使得外部平衡这一概念难以定义. • 与外国的商品交易是否会产生宏观经济问题取决于许多方面: • 特定的经济环境 • 世界局势 • 管理对外经济关系的制度安排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 经常项目过度赤字引发的问题: • 有时是因为政府政策误导所造成的暂时性高消费而产生的. • 它将逐渐损害外国投资者信心并引发借贷危机.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 经常项目过度盈余引发的问题: • 它意味着对国内工厂和设备投资的减少. • 如果经常项目的大量盈余反映的是向外国的贷款,那么该国将来可能会遭受无法收回贷款的损失. • 它可能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而引起麻烦.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 有一些因素促使政府更愿意将国内储蓄用于提高国内的投资水平而压缩在国外的投资规模: • 国内的投资收益相对国外的投资收益更易征税 • 国内投资的增加会减少国内的失业率. • 某家工厂的国内投资可能会由于技术外溢效应而使国内其他厂商获益
金本位制下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 1870-1914 • 金本位制的起源 • 金本位制起源于以金币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 • 《恢复条令》 (1819) 标志着金本位制的正式采用. • 它同时宣布废除长期以来对金币与金条从英国出口的限制. • 1900 的《 美国金本位制法案 》 建立了美元与黄金的联系。
金本位制下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 1870-1914 • 金本位制下的外部平衡 • 中央银行 • 在金本位制下,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在黄金与通货之间维持官方的平价关系. • 中央银行采取措施是资本项目中的非储备部分的盈余(或赤字)与经常项目的赤字(或盈余)保持一致. • 当经常项目余额与资本项目中非储备性资本余额之和为零时,我们说该国实现了国际收支平衡. • 许多政府对经常项目抱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
金本位制下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 1870-1914 • 物价-铸币-流动机制 • 金本位制下存在一些可以自动调节各国国际收支平衡的有力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物价-铸币-流动机制 • 伴随着赤字和盈余而发生的黄金流动引起价格水平变化从而减少了经常项目的不平衡,使所有国家回到外部平衡状态。
金本位制下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 1870-1914 • 金本位制下的 “游戏规则”: 神话与现实 • 当赤字时卖出本国资产,当盈余时买入本国资产的举措 • 这些措施增强了金本位制下固有的自动调节机制的有效性. • 在实践中,那些黄金储备不断扩大的盈余国几乎没有遵守这些规则的动机. • 各国经常采取与游戏规则相反的行动并且冲销黄金流动.
金本位制下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 1870-1914 • 金本位制下的内部平衡 • 金本位制对维持充分就业似乎起不了多大作用. • 例如: 美国的失业率在1890 –1913之间平均为 6.8% , 然而在1946 -1992 年之间却低于5.7%.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8-1939 • 随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金本位制被中止. •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波动. • 战争赔偿导致了欧洲发生了几次恶性通货膨胀. • 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 • 德国的物价指数从 1919 年1月的262 上升到 1923年12月的 126,160,000,000,000 (相当于上升了 4815亿倍).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8-1939 • 金本位制的短暂恢复 • 1919 • 美国恢复金本位制 • 1922 • 一些国家 (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 通过了一项全面恢复执行金本位制的行动纲领,并同意各国中央银行紧密合作,共同配合实现外部平衡与内部平衡.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8-1939 • 1925 • 英国恢复金本位制 • 1929 • 大危机发生后不久就发生了世界范围内银行的破产. • 1931 • 由于外国英镑持有者对英国维持英镑价值的承诺失去了信心,迫使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制.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8-1939 • 世界经济的崩溃 • 大萧条中各国经济都遭受了重大损失. • 对国际贸易和国际信贷的限制给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 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不可避免的遭到外国的报复行为并导致世界经济的崩溃. • 国际间的合作将使所有国家的境遇有可能得到改善。 • 布雷顿森林协定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8-1939 Figure 18-1: 工业生产和批发价格指数的变化,1929-1935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 1944 年7月, 44 国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商讨建立一种固定汇率制度。. • 各国货币兑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并且把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为每盎司黄金35美元. • 它设想为经常项目赤字的国家提供贷款. • 它敦促成员国实现货币的可自由兑换.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IMF 的目的与结构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致力于在该体系中融入充分的灵活性,允许各国在不牺牲国内平衡目标与保持固定汇率的基础上有秩序有步骤地实现外部平衡.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有两大功能来促进外部调整中灵活性的实现: • 融资便利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条件指的是该组织对于其成员国中大额借款国的国内政策实行的监督。. • 可调整的货币平价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可兑换性 • 可兑换货币 • 该种货币可以自由地与外币进行兑换. • 例如: 美元和加元在1945年实现了可自由兑换. 这意味着一个拥有美元的加拿大居民可在美国境内购买商品,也可在外汇市场上兑换加元,或把美元卖给加拿大中央银行.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仅要求在经常项目交易中实行货币的可兑换.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 • 重新定义外部平衡 • 美元短缺时期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第一个十年中) • 主要的外部平衡问题是无法获得足够的美元来支付从美国购买的必需商品. • 马歇尔计划 (1948) • 美国向欧洲提供美元援助的项目. • 以帮助缓解严重的美元短缺问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 • 投机性资本流动与危机 • 经常项目的赤字和盈余问题由于私人资本流动的增加而呈现出更为特殊的重要性. •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一个有巨额长期经常项目赤字的国家,可能会出现根本性失衡. • 经常项目存在大量盈余的国家,市场可能认为其货币有升值的倾向.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政策选择 • 为了描述一个国家(美国除外)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固定汇率制度下如何实现其外部平衡与内部平衡,假设: R = R*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政策选择 • 保持内部平衡 • 如果 P*与 E长期固定不变, 内部平衡仅需满足充分就业即可. • 假设投资是固定的. • 内部平衡条件: Yf = C(Yf – T) + I + G + CA(EP*/P, Yf – T) (18-1) • 这些政策工具在短期内影响总需求和总产出.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政策选择 Figure 18-2: 内部平衡 (II), 外部平衡 (XX), 和经济不协调的四个区域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政策选择 • 保持外部平衡 • 这些政策工具又是如何影响经济中的外部平衡呢? • 假设政府有一个经常项目盈余的目标X. • 外部平衡的目标要求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汇率变动来保证下面这个等式的成立: CA(EP*/P, Y – T) = X (18-2) • 为了在货币贬值是使经常项目余额保持在X ,政府必须增加购买或减少税收。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政策选择 • 支出-变动 和支出-转换政策 • 点 1 (图 18-2) 显示了使经济处于政策制定者的理想水平上的政策组合. • 支出-变动政策 • 使经济达到点1的财政政策变动. • 它改变了经济中对商品与劳务的总需求水平.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政策选择 • 支出-转换政策 • 相应的汇率变动被称作支出-转换政策。 • 它对需求的方向产生影响,使需求在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之间进行转移. • 实现经济的内外部平衡需要同时使用支出-变动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政策选择 Exchange rate, E XX Devaluation that results in internal and external balance 1 4 3 2 II Fiscal expansion that results in internal and external balance Fiscal ease (G or T) Figure 18-3: 实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政策手段
美国的外部平衡问题 • 美国的责任是将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在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上,尤其是保证外国的中央银行可以此官方价格将他们所持有的美元兑换成黄金. • 外国中央银行往往愿意持有他们所积累的美元,因为这是一种生息资产并代表了一种国际上通行的优秀的货币. • 信心问题 • 外国所拥有的美元储备不断增长,直至超过美国的黄金储备以至于美国无法履行赎买美元的承诺。
美国的外部平衡问题 • 特别提款权 (SDR) • 一种虚构的储备资产 • SDRs 适用于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易,不过它的创立对整个国际货币体系并未产生多大的影响.
美国的外部平衡问题 Figure 18-4: 美国宏观经济数据, 1964-1972
美国的外部平衡问题 Figure 18-4: Continued
美国的外部平衡问题 Figure 18-4: Continued
美国的外部平衡问题 Figure 18-4: Continued
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和向浮动汇率制转轨 •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通货膨胀的加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 • 欧洲各国也出现了通货膨胀加速的状况. • 当储备货币发行过加速其货币增长,会自动导致外国货币增长率的加速和通货膨胀. •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3年初的崩溃.
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和向浮动汇率制转轨 Table 18-1: 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率, 1966-1972 (percent per year)
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和向浮动汇率制转轨 Exchange rate, E XX1 XX2 1 Distance = EP*/P* 2 II1 II2 Fiscal ease (G or T) Figure 18-5: 国外物价水平P*的上升对内部和外部平衡的影响
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和向浮动汇率制转轨 Table 18-2: 联邦德国货币供给与国际储备的变化, 1968-1972 (percent per year)
提要 • 在开放经济中,政策制定者们力图保持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 • 金本位制拥有一个有力的保证外部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物价-铸币-流动机制. • 1918 年后试图恢复战前金本位制的努力并不成功. • 1929年之后又与世界经济的大萧条,恢复的金本位制又崩溃了,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受阻。
提要 • IMF 的缔造者希望采取固定汇率制度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 为了同时达到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就需要采取支出-变动政策与支出-转换政策. • 美国面临着一个特殊的外部平衡问题,信心问题.
提要 •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3年初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