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k likes | 2.05k Views
2010 届高考物理后期复习谈. 瑞泉中学 成均武. 总的提纲. 一 . 地区统考成绩与答卷情况分析 二 . 高考后期复习安排与策略 三 . 几个具体问题的思考. 一地区统考成绩与答卷情况分析. (一) . 成绩分析: 全区平均分: 38.1 分 临渭区平均分: 39.3 分 瑞泉中学平均分 :49.2 分 各个分数段人数统计: 二本上线人物理平均分: 55.81 分 一本上线人物理平均分: 63.48 分. 此题得分率:正答率 B : 33.9% , D 项选率: 32.3%. 此题得分率:正答率 D : 23.6% , C 项选率: 30.3%.
E N D
2010届高考物理后期复习谈 瑞泉中学 成均武
总的提纲 • 一.地区统考成绩与答卷情况分析 • 二.高考后期复习安排与策略 • 三.几个具体问题的思考
一地区统考成绩与答卷情况分析 • (一).成绩分析: • 全区平均分:38.1分 • 临渭区平均分:39.3分 • 瑞泉中学平均分:49.2分 • 各个分数段人数统计: • 二本上线人物理平均分:55.81分 • 一本上线人物理平均分:63.48分
此题得分率:正答率C:40.6%,A项选率:25.5% D项选率:22.8%
此题得分率:6题:正答率A:32.9%,C项选率:44.3% 7题:正答率CD:15.9%,半选率:39.1%
此题得分率:内外接选择靠记忆,分压限流不理解,此题得分率:内外接选择靠记忆,分压限流不理解,
从实验原理回答,操作步骤:靠近,先开电源,减少摩差从实验原理回答,操作步骤:靠近,先开电源,减少摩差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具体操作与机械记忆是不一样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具体操作与机械记忆是不一样
起点高,落点低,速度计算方法选择,偏转角,数学能力,答题策略起点高,落点低,速度计算方法选择,偏转角,数学能力,答题策略
起点低落点高,两个条件理解,分段与整体,功计算思路选择,综合能力差起点低落点高,两个条件理解,分段与整体,功计算思路选择,综合能力差
(三).从学生失误分析存在问题: 1.新课本基本知识不熟练: 选择题3,实验题动能定理的推导, 2. 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理解有漏洞: 选择题2,5,6.及偏转角 3.基本方法的选择不灵活: 选择题1.计算题(整体法与隔离法,牛顿定律与动能定理,分段处理与整体应用,功的计算) 4.答题习惯与答题策略: 选择题1.2.计算题1
5.对基本的实验原理理解不透彻,表述不准确:5.对基本的实验原理理解不透彻,表述不准确: • 6.综合分析能力差: • 计算题1:起点高,落点低 • 计算题2:起点低,落点高 • 7.解答过程不规范: • 8.选作题得分不高:
(四)近年高考分数线分析: • 二本分数线:500分,67%物理学科:73分 • 一本分数线:540分,72%物理学科:79分 • 尖子生分数线:680分。90%,物理学科:99分 • 高考试题易,中,难比例:3:5:2 • 考二本学生:对5个选择题30分,选作全对15分,基本实验分12分,一个计算题15分共计72分。 • 考一本学生:对6个选择题36分,选作全对15分,基本实验分14分,一个计算题15分共计80分。
感受: 1、本届学生由于课改造成新的课程理念没有形成又双基薄弱, 经过第一轮复习,具备了一定的解题经验。但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不强、知识与方法缺乏系统性、还未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良好的思维习惯尚未形成。 2、试卷书写潦草,极不规范,答题经验差。
一轮复习后,学生的困惑: 1、“上课时,我听懂了老师的讲解而自己却不会做题。” 2、“我前几天会做的题目,今天又不会做了;我这次做错的题目订正了,再次在试题上出现时,上次错误又重演了。” 3、“我已经很努力地复习和强化训练了物理,但我的统考物理成绩却没多大提高,甚至很低。”
4、“在考场里大脑一片空白,离开考场后总感到题目绝大多数会做。”4、“在考场里大脑一片空白,离开考场后总感到题目绝大多数会做。” 5、“考试中,稍不留神就推理出错,明明会做的计算题也得不到较高的分数。” 6,看错题,计算失误,好想越注意,越出错。
知识不成体系 能力不重训练 方法不成套路 习惯不成自然 学生困惑的根源:
几点启示 • 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需要进一步巩固 • 基本方法训练需要加强 • 审题能力需要提高 • 加强数学能力的培训 • 采集解题信息的能力需要训练 • 解题规范性要进一步落实 • 解题心理需要疏导 • 加强得分点的教学研究
二.高考后期复习安排与策略 • (一).复习的指导思想: • 1.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 2.重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查漏补错 • 3.构建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 4.精心选编例题与习题 • 5.加强专题复习的整合和拓展 • 6.重视提高分析综合的能力 • 7.重视物理实验复习 ,加强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 8.重视学生的解题规范 • 9.加强限时训练与综合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二.高考后期复习安排与策略 • (二).时间安排与阶段划分: • 1.第一阶段专题复习:3月1日至4月15日,六周复习共计40课时,采取大专题小考练。 • 2.第二阶段题组训练:4月16日至5月15日,四周复习共计28课时,采取小专题大考练。 • 3. 回归课本:5月16日至5月30日,二周复习共计14课时,考纲指路,教师引导。
二.高考后期复习安排与策略 • (三)专题复习 • 1.突出主干知识,结合学生实际,划分专题。 • 方案一:六个专题 • 专题一:力与运动 • 专题二:功与能量 • 专题三:电场与磁场 • 专题四:电磁感应与电路 • 专题五:物理实验 • 专题六:选修版块
第二轮“专题复习”中应着力解决什么问题? 1、知识体系的构建 2、解题过程的理解 3、解题方法的把握 4、典型过程的分析 5、常见模型的认识 6、特殊题型的研究
专题复习 • 2.专题结构: • 每个专题共分四部分(5课时) • (1)师生互动,构建知识网络(1课时) • (2)精选例题,归纳解题方法(3课时) • (3)加强教研,精选配套练习(自习) • (4)检查落实,及时讲评练习(1课时)
专题复习 • (1)师生互动,构建知识网络 • 案例一 • 力的类型归类 • 力与运动知识图图表 • 电场与磁场的比较 • 电磁感应导轨问题的习题网络
电磁感应导轨问题的网络 1.恒定速度 2.恒定加速度 3.恒定作用力 4. 恒定功率 5. 动生和感生(恒定加速度) 6.含容问题(恒力) 7. 双杆问题(恒定速度) 8. 含源问题(恒定速度) 9. 双棒恒力问题
专题复习 • (2)精选例题,归纳解题方法 • 案例二: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连接体问题方法的总结(重要的基本方法) • 案例三:传送带题型的解题方法的总结(热点题型) • 案例四:电磁感应七比对(难点的突破)
案例二: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连接体问题方法的总结案例二: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连接体问题方法的总结 • 1.典型例题分析, • 2.方法规律总结 • 3.配套训练题
典例:两个劈形物块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劈面光滑,倾角为θ,两物块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和μ2。现用水平恒力F(未知)推动,使两物块向右运动,如图所示。试求:典例:两个劈形物块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劈面光滑,倾角为θ,两物块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和μ2。现用水平恒力F(未知)推动,使两物块向右运动,如图所示。试求: (1)保持m1和m2无相对滑动时,系统的最大加速度 (2)此时m1对m2的压力 (3)此时对m1的推力F。
N1 F m1g 解析 当水平恒力F增大时,整体的加速度a也将增大,m1所受地面的支持力将变小。 当F增大某一值时,整体的加速度将增大到最大am,此时m1所受地面的支持力为0, m1所受地面的摩擦力也为0。 对此时的m1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竖直方向 N1cosθ=m1g N1=m1g/cosθ 水平方向 F-N1sinθ=m1 am F=m1gtanθ+m1 am
N2 f2 F (m1+m2)g 当整体的加速度最大时,此时m1所受地面的支持力为0, m1所受地面的摩擦力也为0。对此时的m1和m2整体 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竖直方向 N2=(m1+m2) g 水平方向 f2= μ2N2= μ2(m1+m2) g F- f2 =(m1+m2) am 所以F =(m1+m2) (am+ μ2g )
方法小结 一、“连接体”问题的特点: (1)各个物体的速度大小相同。 (2)各个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同。 二、“连接体”问题解题的关键是: (1)合理地选择研究对象 (2)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 (3)准确地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注意临界状态。 三、“连接体”问题的解题方法: 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 (1)已知外力求内力:先整体法求加速度,再隔离法求内力 (2)已知内力求外力:先隔离法求加速度,再整体法求外力
练1(2002年河南6)跨过定滑轮的绳的一端挂一吊板,另一端被吊板上的人拉住,如图所示,已知人的质量为70kg,吊板的质量为10kg,绳及定滑轮的质量、滑轮的摩擦均可不计。取重力加速度g=10m/s2,当人以440N的力拉绳时,人与吊板的加速度a和人对吊板的压力F分别为练1(2002年河南6)跨过定滑轮的绳的一端挂一吊板,另一端被吊板上的人拉住,如图所示,已知人的质量为70kg,吊板的质量为10kg,绳及定滑轮的质量、滑轮的摩擦均可不计。取重力加速度g=10m/s2,当人以440N的力拉绳时,人与吊板的加速度a和人对吊板的压力F分别为 A. a =1.0m/s2 , F=260N B. a =1.0m/s2 ,F =330N C. a =3.0m/s2 ,F =110N D. a =3.0m/s2 ,F =50N B
练2、一个倾角为θ、质量为M的斜劈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正沿斜劈的斜面以加速度a向下滑动,如图所示。试求斜劈M所受地面支持力N的大小及M所受地面静摩擦力fM的大小和方向。练2、一个倾角为θ、质量为M的斜劈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正沿斜劈的斜面以加速度a向下滑动,如图所示。试求斜劈M所受地面支持力N的大小及M所受地面静摩擦力fM的大小和方向。
当 T=0 当 T>0 练3、如图所示,用轻质细绳联结的A和B两个物体,沿着倾角为α的斜面以相同的加速度下滑,A和B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 μA和μB。求A和B之间的细绳上的弹力。
练4*、如图所示装置,物体A、B质量分别为mA、mB ,斜面倾角为a,且mAsin a>mB , 不计一切摩擦,要求在物体A沿斜面下滑过程中斜面体不动,问在斜面体上应作用一个多大的水平力?方向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