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8

2010 届高考物理后期复习谈

2010 届高考物理后期复习谈. 瑞泉中学 成均武. 总的提纲. 一 . 地区统考成绩与答卷情况分析 二 . 高考后期复习安排与策略 三 . 几个具体问题的思考. 一地区统考成绩与答卷情况分析. (一) . 成绩分析: 全区平均分: 38.1 分 临渭区平均分: 39.3 分 瑞泉中学平均分 :49.2 分 各个分数段人数统计: 二本上线人物理平均分: 55.81 分 一本上线人物理平均分: 63.48 分. 此题得分率:正答率 B : 33.9% , D 项选率: 32.3%. 此题得分率:正答率 D : 23.6% , C 项选率: 30.3%.

ned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2010 届高考物理后期复习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10届高考物理后期复习谈 瑞泉中学 成均武

  2. 总的提纲 • 一.地区统考成绩与答卷情况分析 • 二.高考后期复习安排与策略 • 三.几个具体问题的思考

  3. 一地区统考成绩与答卷情况分析 • (一).成绩分析: • 全区平均分:38.1分 • 临渭区平均分:39.3分 • 瑞泉中学平均分:49.2分 • 各个分数段人数统计: • 二本上线人物理平均分:55.81分 • 一本上线人物理平均分:63.48分

  4. 此题得分率:正答率B:33.9%,D项选率:32.3%

  5. 此题得分率:正答率D:23.6%,C项选率:30.3%

  6. 此题得分率:正答率ABD:1.5%,半选率:67.8%C项选率:30.7 %

  7. 此题得分率:正答率D:51.6%,A,B项选率:24.3%

  8. 此题得分率:正答率C:40.6%,A项选率:25.5% D项选率:22.8%

  9. 此题得分率:6题:正答率A:32.9%,C项选率:44.3% 7题:正答率CD:15.9%,半选率:39.1%

  10. 此题得分率:正答率ABC:9.9%,半选率:49.3%D项选率:40.8 %

  11. 此题得分率:内外接选择靠记忆,分压限流不理解,此题得分率:内外接选择靠记忆,分压限流不理解,

  12. 滑动变阻器选择与最大电流计算不理解

  13. 从实验原理回答,操作步骤:靠近,先开电源,减少摩差从实验原理回答,操作步骤:靠近,先开电源,减少摩差

  14. 四个间隔计算,位移答成长度,高度

  15.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具体操作与机械记忆是不一样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具体操作与机械记忆是不一样

  16. 起点高,落点低,速度计算方法选择,偏转角,数学能力,答题策略起点高,落点低,速度计算方法选择,偏转角,数学能力,答题策略

  17. 起点低落点高,两个条件理解,分段与整体,功计算思路选择,综合能力差起点低落点高,两个条件理解,分段与整体,功计算思路选择,综合能力差

  18. 此题得分率:

  19. 此题得分率:

  20. 此题得分率:

  21. 此题得分率:

  22. (三).从学生失误分析存在问题: 1.新课本基本知识不熟练: 选择题3,实验题动能定理的推导, 2. 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理解有漏洞: 选择题2,5,6.及偏转角 3.基本方法的选择不灵活: 选择题1.计算题(整体法与隔离法,牛顿定律与动能定理,分段处理与整体应用,功的计算) 4.答题习惯与答题策略: 选择题1.2.计算题1

  23. 5.对基本的实验原理理解不透彻,表述不准确:5.对基本的实验原理理解不透彻,表述不准确: • 6.综合分析能力差: • 计算题1:起点高,落点低 • 计算题2:起点低,落点高 • 7.解答过程不规范: • 8.选作题得分不高:

  24. (四)近年高考分数线分析: • 二本分数线:500分,67%物理学科:73分 • 一本分数线:540分,72%物理学科:79分 • 尖子生分数线:680分。90%,物理学科:99分 • 高考试题易,中,难比例:3:5:2 • 考二本学生:对5个选择题30分,选作全对15分,基本实验分12分,一个计算题15分共计72分。 • 考一本学生:对6个选择题36分,选作全对15分,基本实验分14分,一个计算题15分共计80分。

  25. 感受: 1、本届学生由于课改造成新的课程理念没有形成又双基薄弱, 经过第一轮复习,具备了一定的解题经验。但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不强、知识与方法缺乏系统性、还未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良好的思维习惯尚未形成。 2、试卷书写潦草,极不规范,答题经验差。

  26. 一轮复习后,学生的困惑: 1、“上课时,我听懂了老师的讲解而自己却不会做题。” 2、“我前几天会做的题目,今天又不会做了;我这次做错的题目订正了,再次在试题上出现时,上次错误又重演了。” 3、“我已经很努力地复习和强化训练了物理,但我的统考物理成绩却没多大提高,甚至很低。”

  27. 4、“在考场里大脑一片空白,离开考场后总感到题目绝大多数会做。”4、“在考场里大脑一片空白,离开考场后总感到题目绝大多数会做。” 5、“考试中,稍不留神就推理出错,明明会做的计算题也得不到较高的分数。” 6,看错题,计算失误,好想越注意,越出错。

  28. 知识不成体系 能力不重训练 方法不成套路 习惯不成自然 学生困惑的根源:

  29. 几点启示 • 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需要进一步巩固 • 基本方法训练需要加强 • 审题能力需要提高 • 加强数学能力的培训 • 采集解题信息的能力需要训练 • 解题规范性要进一步落实 • 解题心理需要疏导 • 加强得分点的教学研究

  30. 二.高考后期复习安排与策略 • (一).复习的指导思想: • 1.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 2.重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查漏补错 • 3.构建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 4.精心选编例题与习题 • 5.加强专题复习的整合和拓展 • 6.重视提高分析综合的能力 • 7.重视物理实验复习 ,加强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 8.重视学生的解题规范 • 9.加强限时训练与综合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31. 二.高考后期复习安排与策略 • (二).时间安排与阶段划分: • 1.第一阶段专题复习:3月1日至4月15日,六周复习共计40课时,采取大专题小考练。 • 2.第二阶段题组训练:4月16日至5月15日,四周复习共计28课时,采取小专题大考练。 • 3. 回归课本:5月16日至5月30日,二周复习共计14课时,考纲指路,教师引导。

  32. 二.高考后期复习安排与策略 • (三)专题复习 • 1.突出主干知识,结合学生实际,划分专题。 • 方案一:六个专题 • 专题一:力与运动 • 专题二:功与能量 • 专题三:电场与磁场 • 专题四:电磁感应与电路 • 专题五:物理实验 • 专题六:选修版块

  33. 第二轮“专题复习”中应着力解决什么问题? 1、知识体系的构建 2、解题过程的理解 3、解题方法的把握 4、典型过程的分析 5、常见模型的认识 6、特殊题型的研究

  34. 专题复习 • 2.专题结构: • 每个专题共分四部分(5课时) • (1)师生互动,构建知识网络(1课时) • (2)精选例题,归纳解题方法(3课时) • (3)加强教研,精选配套练习(自习) • (4)检查落实,及时讲评练习(1课时)

  35. 专题复习 • (1)师生互动,构建知识网络 • 案例一 • 力的类型归类 • 力与运动知识图图表 • 电场与磁场的比较 • 电磁感应导轨问题的习题网络

  36. 中学物理中常见的几种力

  37. .

  38. .

  39. 电磁感应导轨问题的网络 1.恒定速度 2.恒定加速度 3.恒定作用力 4. 恒定功率 5. 动生和感生(恒定加速度) 6.含容问题(恒力) 7. 双杆问题(恒定速度) 8. 含源问题(恒定速度) 9. 双棒恒力问题

  40. 专题复习 • (2)精选例题,归纳解题方法 • 案例二: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连接体问题方法的总结(重要的基本方法) • 案例三:传送带题型的解题方法的总结(热点题型) • 案例四:电磁感应七比对(难点的突破)

  41. 案例二: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连接体问题方法的总结案例二: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连接体问题方法的总结 • 1.典型例题分析, • 2.方法规律总结 • 3.配套训练题

  42. 典例:两个劈形物块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劈面光滑,倾角为θ,两物块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和μ2。现用水平恒力F(未知)推动,使两物块向右运动,如图所示。试求:典例:两个劈形物块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劈面光滑,倾角为θ,两物块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和μ2。现用水平恒力F(未知)推动,使两物块向右运动,如图所示。试求: (1)保持m1和m2无相对滑动时,系统的最大加速度 (2)此时m1对m2的压力 (3)此时对m1的推力F。

  43. N1 F m1g 解析 当水平恒力F增大时,整体的加速度a也将增大,m1所受地面的支持力将变小。 当F增大某一值时,整体的加速度将增大到最大am,此时m1所受地面的支持力为0, m1所受地面的摩擦力也为0。 对此时的m1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竖直方向 N1cosθ=m1g N1=m1g/cosθ 水平方向 F-N1sinθ=m1 am F=m1gtanθ+m1 am

  44. N2 f2 F (m1+m2)g 当整体的加速度最大时,此时m1所受地面的支持力为0, m1所受地面的摩擦力也为0。对此时的m1和m2整体 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竖直方向 N2=(m1+m2) g 水平方向 f2= μ2N2= μ2(m1+m2) g F- f2 =(m1+m2) am 所以F =(m1+m2) (am+ μ2g )

  45. 方法小结 一、“连接体”问题的特点: (1)各个物体的速度大小相同。 (2)各个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同。 二、“连接体”问题解题的关键是: (1)合理地选择研究对象 (2)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 (3)准确地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注意临界状态。 三、“连接体”问题的解题方法: 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 (1)已知外力求内力:先整体法求加速度,再隔离法求内力 (2)已知内力求外力:先隔离法求加速度,再整体法求外力

  46. 练1(2002年河南6)跨过定滑轮的绳的一端挂一吊板,另一端被吊板上的人拉住,如图所示,已知人的质量为70kg,吊板的质量为10kg,绳及定滑轮的质量、滑轮的摩擦均可不计。取重力加速度g=10m/s2,当人以440N的力拉绳时,人与吊板的加速度a和人对吊板的压力F分别为练1(2002年河南6)跨过定滑轮的绳的一端挂一吊板,另一端被吊板上的人拉住,如图所示,已知人的质量为70kg,吊板的质量为10kg,绳及定滑轮的质量、滑轮的摩擦均可不计。取重力加速度g=10m/s2,当人以440N的力拉绳时,人与吊板的加速度a和人对吊板的压力F分别为 A. a =1.0m/s2 , F=260N B. a =1.0m/s2 ,F =330N C. a =3.0m/s2 ,F =110N D. a =3.0m/s2 ,F =50N B

  47. 练2、一个倾角为θ、质量为M的斜劈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正沿斜劈的斜面以加速度a向下滑动,如图所示。试求斜劈M所受地面支持力N的大小及M所受地面静摩擦力fM的大小和方向。练2、一个倾角为θ、质量为M的斜劈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正沿斜劈的斜面以加速度a向下滑动,如图所示。试求斜劈M所受地面支持力N的大小及M所受地面静摩擦力fM的大小和方向。

  48. T=0 当 T>0 练3、如图所示,用轻质细绳联结的A和B两个物体,沿着倾角为α的斜面以相同的加速度下滑,A和B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 μA和μB。求A和B之间的细绳上的弹力。

  49. 练4*、如图所示装置,物体A、B质量分别为mA、mB ,斜面倾角为a,且mAsin a>mB , 不计一切摩擦,要求在物体A沿斜面下滑过程中斜面体不动,问在斜面体上应作用一个多大的水平力?方向如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