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888 Views
《 孟子思想的現代探索 》.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com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eastasia.ntu.edu.tw. 第七講 孟子的教育思想: 「心靈的覺醒」及其在 全球化時代的新啟示. 1. 引言 孟子強調自我轉化 →世界的 轉化 1. 孟子政治思想 2. 公 vs. 私 「 轉化 」最直接是教育,孔孟及儒家皆以教育為志業。.
E N D
《孟子思想的現代探索》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com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eastasia.ntu.edu.tw
第七講 孟子的教育思想: 「心靈的覺醒」及其在 全球化時代的新啟示
1. 引言 孟子強調自我轉化→世界的轉化 1.孟子政治思想 2. 公 vs. 私 「轉化」最直接是教育,孔孟及儒家皆以教育為志業。
1:1孟子教育事業的風格 • 與弟子以真實生命相見,以人生正道共勉,己身正而後正人 • 師生之間的往返辯論,充滿了獨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1:1孟子教育事業的風格 雅斯培(Karl Jaspers, 1883-1969): 「對話是走向真理與自我的途徑」
1:2 本講問題 • 在孟子思想中,教育的本質與目的何在? • 孟子教育觀的人性論基礎何在? • 孟子思想中教育的方法是什麼? • 孟子教育哲學有何21世紀新啟示?
2.孟子思想中 教育的本質及其目的
2:2孟子思想中教育的「本質」與 「目的」 1.本質:內省的自得之學 2.目的:自我主體性的覺醒 蔡志忠.孟子說.道始於己
2:3孟子思想中的「自我」 • 生命的「整體性」 • 「個人」、「社會」、「宇宙」之間的連續性 • 「自我完成」必須在多層次之間連續進行
2:4 「連續性」的兩種意義 1.「發展的連續性」:從個人、社會到宇宙,是一個連續開展的歷程 體現了「天人合一」、「既內在又超越」的特質
2:4 「連續性」的兩種意義 2.「結構的連續性」:個人、社會和宇宙之間,具有彼此滲透、交互作用的關係。 「知心」→「知性」→「知天」 「人道」—「誠」—「天道」
2:5教育作為「自覺之學」:自我 主體性的覺醒 孟子引用伊尹曰:「『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 (《孟子.萬章上.7》)
人之異於禽獸者 蔡志忠.孟子說
2:5教育作為「自覺之學」:自我主體性的覺醒 朱熹註曰:「知,謂識其事之所當然。覺,謂悟其理之所以然。覺後知後覺,如乎寐者而使之寤也。」 「教育」是一種「喚醒」主體性 的過程
2:6「主客相依」脈絡下的 「主體性」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 」(《孟子.盡心上.36》)
2:7「以主攝客」脈絡下的 「主體性」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閒。 」(《孟子.公孫丑上.2》) 「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孟子.盡心上.38》)
2:8 主體性教育對於政治世界的轉化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 (《孟子.盡心上.14》)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孟子.離婁上.1》)
岳麓書院 白鹿洞書院 2:9儒家教育傳統中的書院 • 東亞書院傳統的興盛與崩潰 第10世紀北宋開始中國書院興盛:
應天書院 崇陽書院 2:9 儒家教育傳統中的書院 第10世紀北宋開始中國書院興盛:
李退溪 (1501-1570 ) 陶山書院 2:9儒家教育傳統中的書院 第14世紀明代開始,朝鮮、日本、台灣、東南亞書院發達:
風聲雨聲讀書聲, 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 事事關心。 東林書院 2:9儒家教育傳統中的書院 不以仕宦為目的的自由講學:
2:10儒家教育的特色 • 教學內容:以經典及其價值理念為主 • 教學方法:a. dialogue vs. monologueb. dialecticsc. emic vs. etic • 教學目標:人格養成 vs. 職業訓練
2:11儒家教育的核心價值 心靈的覺醒 • 「自我」的覺醒及其與「他者」 的互動 • 「自我」與「自然」的融合
2:12儒家教育的目標 • 完整的人格=全人教育 • 主體性的覺醒 • 「內聖外王」及其困難 a)「得道行道」 b)「化民行道」
2:13儒家教育的方法 • 因材施教:孔子回答學生問「仁」之內容均各不相同 • 以身作則:「典範學習」 • 啟發教學:「舉一反三」 • 反求諸己:將經典價值含納入受教育者的身心之中
反求諸己 蔡志忠.孟子說
3.孟子教育哲學的 人性論基礎
3:1 「心」具有價值判斷能力 1. 「心」是價值意識的創發者,人生而具有道德判斷的內在能力。
3:1 「心」具有價值判斷能力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6》)
3:1 「心」具有價值判斷能力 2. 善用實踐理性,就可使「心」之價值創發的功能自然發揮。
3:1 「心」具有價值判斷能力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 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 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15》)
3:1 「心」具有價值判斷能力 朱熹解釋曰: 「大體,心也。小體,耳目之類也。官之為言思也。耳司聽,目司視,各有所職而不能思,是以蔽於外物。既不能思而蔽於外物,則亦一物而已。又以外物交於此物,其引之而去不難矣。心則能思,而以思為職。凡事物之來,心得其職,則得其理,而物不能蔽;失其職,則不得其理,而物來蔽之。此三者,皆天之所以與我者,而心為大。若能有以立之,則是無不思,而耳目之欲不能奪之矣,此所以為大人也。」
3:2 「心」:價值判斷的普遍必然性 1.「普遍性」: 「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孟子‧告子上‧ 7》)
3:2 「心」:價值判斷的普遍必然性 2.「必然性」: 「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故龍子曰:『不知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也。』屨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孟子‧告子上‧ 7》)
4:1 心的淬煉 1. 孟子認為,人生而具有「良知」與「良能」。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孟子‧盡心上‧ 15》)
4:1 心的淬煉 2. 但是具有「良知」、「良能」的心可能未獲良善護持而失落。孟子認為,所謂的「學問之道」,就是找回失落的「本心」,重建「自我」的主體性。
4:1 心的淬煉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11》)
4:1 心的淬煉 3. 心的淬煉必須在具體情境中經歷考驗。 「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孟子‧盡心上‧ 18》)
4:2 因材施教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16》)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盡心上‧40》)
4:2 因材施教 彈性施教,乃孟子繼承自孔子的教育原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論語‧顏淵》)
因材施教 蔡志忠.孟子說
4:3 教者必以正 典型的建立與模仿: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孟子‧離婁上‧ 18》)
4:3 教者必以正 「典範教育」的原則,頗近於哲學家博藍尼(Machael Polanyi, 1891-1976)所謂的「默會致知」(tacit knowing)
5:1 教育是「無聲的革命」 教育的目的不在於技藝傳授,而是激發心靈「無聲的革命」 心的淬煉 因材施教 典範學習
5:2 教育是「為己之學」 教育是喚醒自我生命,建立主體性,使自己成為「大丈夫」的「為己之學」
5:3 教育是「擴而充之」的轉化過程 通過心的「喚醒」與「擴充」,精神可以連續性地發展,從個人、社會到宇宙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孟子‧公孫丑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