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413 Views
指導老師 l 林昭遠 報 告 人 l 藍宥嘉. 2014/06/13. 前言 Introduction. 動機 Research Motive. 自然環境中,物質活動皆有其序,如土壤生成、水文循環等,人文環境的發展,改變環境原有之程序,加速與放大其影響力成為人們口中的天然災害,降低環境與生物的可持續性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台灣地區建築物總面積統計圖 (m2). 前言 Introduction. 動機 Research Motive.
E N D
指導老師 l林昭遠 報 告 人 l藍宥嘉 2014/06/13
前言Introduction 動機 Research Motive 自然環境中,物質活動皆有其序,如土壤生成、水文循環等,人文環境的發展,改變環境原有之程序,加速與放大其影響力成為人們口中的天然災害,降低環境與生物的可持續性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台灣地區建築物總面積統計圖(m2) 前言Introduction 動機 Research Motive Savini &Kammer,1961:「在都市化的過程之中,由於人口及建築物密度的增加,使得集水區內的逕流量、洪峰流量、洪峰時間及重現期距等,均有極明顯之改變。」 王如意,1998:「不透水鋪面增加導致入滲減少,而入滲率較小之區域,地面逕流率增大。」 環境開發及全球氣候變遷之影響,天然災害規模及發生機率逐年上升。 台灣地區歷年天然災害發生次數統計圖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
前言Introduction 動機 Research Motive 1998-2013年環境科學相關領域畢業生總數(單位:人) 論及環境問題解決方法,許多人直覺認為應交予專家進行處理,然而從教育部統計處的數據中發現,過去16年間相關領域畢業生多達一百多萬人次。 另一方面,各國學者專家雖試圖運用環境專業改善環境問題,最終發現:「唯有改變所有人對於環境使用的錯誤觀念,在環境容許下開發利用,與環境良好的共處,才能確實改善環境問題。」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前言Introduction 目的 Research Purpose 劉錚錚,1982「自然環境缺乏排他性(Excludability),通常不能排除人們使用這些資源並從中取利」 特別是作為環境基本元素的「水土資源(Soil and water resources)」。面對土地開發議題時,非專業者常視單一宗地為全區,進而判斷開發適宜性,往往忽略開發區位對整體環境之影響。
前言Introduction 目的 Research Purpose 真實基地為題材,透過研發桌上遊戲教材,模擬集水區內環境問題與資源分布狀況,藉由模擬決策過程,以培養學習者建立正確的環境決策觀念及判斷能力,消弭專業工作者與民眾之隔閡,減少未來決策推行阻力及錯誤決策之發生。 水土資源受地貌自然切割成單元,即為集水區(watershed)。
現況分析 Current Analysis 現況水土資源環境教育發展策略
現況分析 Current Analysis 教學對象分析 環境教育正式納入課程綱要以前,已接受環境教育人口之比例,因此由實施年起,將5-19歲之人口,視為已接受之人口,直至2013年,仍未超過全國人民的四分之一。 多數人尚未具備環境知識,卻擔任判斷決策適宜與否之角色。 23.41% 環境教育 正式納入義務教育 環境教育納入後第六年, 因此納入15-24歲人口進行計算
現況分析 Current Analysis 社會型態的改變與經濟條件的提升,國民教育水準逐年提高,文字逐漸不再成為阻礙推廣之因素。 教學對象分析 Abbriti &Muzi, 1995「據估計,現代人每日約有80-90%的時間處於室內」 不易達到長時間與自然環境接觸或觀察環境變化。 台灣家戶寬頻普及率歷年比較(單位:%) 不受限於時間及地點之特性,「數位教材』成為另一條環境教育推廣路徑 資料來源:資策會FIND 台灣家戶電腦普及率 內政部:戶政司
現況分析 Current Analysis 現有數位教材資源 依內容分類 依形式分類 自然環境:指水土資源環境構成因素、元素、生態 影片 遊戲 天然災害:包含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洪水災害 海報摺頁 演講影片 環境管理:指人為活動與水土資源間的關係 圖表 圖書
現況分析 Current Analysis 現有數位教材資源-行政院農業委員為水土保持局 • 台灣各類型林地(海岸保安林、高中低海拔森林等)為基點 • 描述森林與水資源的關係,及地貌形成之原因 • 依附在各類水域(如河川、濕地)、陸域之動植物種類與水土資源之關係。 • 天然災害部分包含氣象災害中的「強風」,洪水災害之「山洪爆發」,地質災害之「土石流」、「山崩」等 • 災害成因及防災策略為主。 • 環境管理內容主要保育概念為主,次之為水土資源利用 • 人與水土資源之關係(如違法伐木致生水土流失) • 產業與水土資源關係(如保育則提升觀光經濟效益等) • 現行保育策略、保育工程、監測水土資源變化之方法等 「影音資訊平台」http://media.forest.gov.tw/mp.asp?mp=1 「台灣山林悠遊網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KID_Version/00_index.htm
現況分析 Current Analysis 現有數位教材資源-行政院農業委員為水土保持局 • 1. 水域:以河川環境為主,包含河川形成原因、河川棲地與生態系統等。 • 2. 陸域:由地質構成說明環境形成原因,並包含說明地區之生態物種及棲地環境,而地點大多以各個水土保持戶外教室為主。 • 「土石流災害」為主題 • 土石流形成原因、土石流防災策略、避難須知(包含避災準備、避難步驟等)、災後重建等,並呈現歷年災害事件及場所敘述其影響程度。 • 水土資源保育方面:保育概念、人與水土資源相依關係、監測水土資源變化之方法、水土資源工程、現行策略等,環境尺度多以一個集水區環境進行。 • 水土資源利用方面:水土資源開發目的及利用、產業與水土資源之關係等,敘述水土資源開發所帶來之效益消長,以及開發所帶來之危害。 水土保持與農村再生教育網:http://learning.swcb.gov.tw/galleryList.aspx
現況分析 Current Analysis 現有數位教材資源-經濟部水利署 • 教學內容以河川水域為主軸,說明河川與地貌間相互影響關係, • 水資源所孕育之動植物,如魚類、候鳥及上游源頭之植物等。 • 氣象災害:「颱風」、「旱災」,地質災害:「土石流」 • 教學內容依尺度可分作「日常性」與「區域性」兩類 • 區域性以敘述災害成因及防災策略、防災工程等 • 日常性則以各種避免旱災之節水方法為主要教學內容 • 保育:保育工程(如魚道)、水資源保育策略、人與水資源的關係。 • 藉由人文歷史發展與描述各類型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包含水資源的開發目的、產業變遷與水資源的關聯性(如水資源供給目標的轉變)、各類型水利工程、水資源開發與地景的變化(如灌溉渠道促進農業發展、使地景由森林變為農田)。 e河川入口網:http://e-river.wra.gov.tw/River_3_1.aspx 河川教育主題網:http://www.e-river.tw/E_eduction/index.aspx 節約用水資訊網:http://www.wcis.itri.org.tw/index.asp
文獻回顧 Review 適性教育 從認知神經科學 (Cognitive neuroscience)看個體生理先天差異
文獻回顧 Review 適性教育 Fleming & Baume「近似於學習者偏好的學習策略,容易激勵學習與促進理解,並有助於持續及深入的學習,與自我監控、回饋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Dunn&Dunn,1979「大多數的教學方法與(或)資源,並非適用於所有學習者。 大多數能個別改善學習的方法或教材,在本質上具有不同的相似特性」 N. D. Fleming 單一偏好較為強烈者 • 學習偏好較為平衡者 二者置於多情境學習環境進行觀察,兩者皆表示,至少需要兩種模式的訊息來源,才能「完全理解」訊息,而單一偏好強烈之學習者更表示,一種模式是不夠的。 Fleming教授「透過觀察與實務教學經驗,歸納不同學習偏好之學習者共同特性,分別為四類學習類型即為VARK學習類型(Learning Style)」 S. Kišiček, T & Lauc, K. Golubić「大多數的學生能辨明自身偏好,且較少選擇非偏好的學習模式。」
文獻回顧 Review VARK學習類型 動覺型學習者偏好之學習模式較為缺乏,原因可能在於製作技術門檻上較高,花費時間也較長,故而數量較少。
文獻回顧 Review 適性教育 美國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更複雜的學習主題安排在虛擬世界與遊戲裡,適性的可能性變得更大且敘述上也較不一般。」 Lisa Boctor,2013「大多數的護理學生為動覺學習者,因此透過適性教學遊戲建立單學習專業護理課程之複習系統;在測試後對受試者進行學習經驗的匿名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認為該項遊戲是有益於學習的」 N. Barbalios , et al. ,2013「可視化的模型場景相較於傳統教學方式,明顯提升學習者對於環境的認知,故建議虛擬環境學習應作為環境教育的重要工具。」
集水區經營 專業圖資、數據 一般大眾
小結 • 由於環境教育納入義務教育時間較晚,因此絕對接受過環境教育之國民,未達1/4。 • 25歲以上國民,並非皆受過環境教育,卻時常需要判斷環境決策 • 社會型態改變,數位教材成為另一項環境教育推廣工具 • 現有之水土資源數位教材多偏向於陳述性知識 • 遊戲形式的教材,適合呈現複雜的環境決策過程 • 受到技術限制,遊戲形式之教材數量較少 • 環境決策過程常需運用到圖資及數據分析,非專業工作者難以運用
教材設計 Teaching Materials Design 試區分析 研究試區:陳有蘭溪集水區 位於南投縣,區內主要鄉鎮為信義鄉、並鄰近水里、鹿谷、竹山等地。 是台灣地區河谷沖積扇最為發達的河川之一,顯示了其沖刷力特強及淤積物來源特多的本質(李錫堤,1996) 多次因颱風致生土砂災害(包含賀伯、納莉、桃芝等)
結果Results 棋子
結論Summary 受限於技術,數位互動式教材資源較為稀少,且製作人員並非皆為水土資源專業工作者或教師。本研究透過紙本遊戲發展教學內容及操作邏輯,並放置於網站空間,以符合社會型態為策略,同時讓資訊工作者能夠獲得相關資料,能夠在未來轉換為數位互動遊戲教材。 1 階段式發展 • 目前數位教材排列,乃是將各種教材依照形式或主題分別置放於同一區域,並未按照教材內容關係作編排。 • 急需一平台進行統整,同時配合適性技術,以符合各類型學習者 • 透過適性連結瀏覽內容技術(包含排序、隱藏、註記、產生及安排等),基於學習者特點的適性連結方式指導學習者(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2013),提升學習品質。 • 系統化的整合更有助於,避免同一主題教材重複製作,檢驗缺漏項目。 2 資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