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 likes | 901 Views
面對壓力 , 珍愛生命. 童綜合醫療社團法人童綜合醫院 心身科主任 黃湘雄醫師 2013.03.27. 認識壓力. 什麼是壓力 ﹖. 個體對於其來自內外需求或特定事件的刺激,所引起身心不舒服或緊張的反應狀態,稱為壓力。 任何會引起身體反應或情緒波動的事件都可以說是壓力。 正面 (eustress) 的壓力 ( 能提升自我力量 ) — 如結婚步入禮堂、開學、展開一段新的工作生涯 負面 (distress) 的壓力 ( 消極的壓力 ) — 如受傷、生病、心愛的人過世、工作上難以解決的麻煩. 關於壓力. ( 1 )壓力是一種刺激。
E N D
面對壓力,珍愛生命 童綜合醫療社團法人童綜合醫院 心身科主任 黃湘雄醫師 2013.03.27.
什麼是壓力﹖ • 個體對於其來自內外需求或特定事件的刺激,所引起身心不舒服或緊張的反應狀態,稱為壓力。 • 任何會引起身體反應或情緒波動的事件都可以說是壓力。 • 正面 (eustress)的壓力(能提升自我力量) — 如結婚步入禮堂、開學、展開一段新的工作生涯 • 負面 (distress)的壓力(消極的壓力) — 如受傷、生病、心愛的人過世、工作上難以解決的麻煩
關於壓力 (1)壓力是一種刺激。 包括壓力事件的來臨,突然來臨的生活變動與重大事 件以及一直存在的生活瑣事。 (2)壓力是一種反應。 壓力事件所引起的反應,包括心理反應以及生理反應。 例如:緊張、焦慮、憂鬱、憤怒、悲傷….. 心跳很快、胃部緊縮、流汗、口乾舌燥、神經緊繃、肌 肉僵硬、頭暈、眼睛酸澀…... (3)壓力是一種人與環境的交互影響。 人影響環境,相對的,環境也會影響人。同樣的壓力 事件,對有些人構成威脅,對有些人則不會。這歷程 中,人可以透過認知、情緒、行為的策略來改變壓力 所帶來的衝擊。 4
壓力的特性 一、主觀性:同樣的事件有人覺得有壓力,有人卻不覺得怎麼樣。 二、評價性:同樣的壓力有人認為對自己有幫助,然而有人卻認為對自己有副作用。 三、活動性:壓力會因為對每個人造成的嚴重性不同,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5
壓力的負面影響 • 注意力下降、容易健忘 • 思考、計畫、工作的執行力下降 • 情緒控制差、動輒生氣、感到煩躁 • 擔心、恐慌、慮病等感覺升高 • 自信心降低 • 濫用物質的頻率增加 • 免疫力降低、容易生病 • 性慾降低、不孕
什麼是「工作壓力」﹖ • 當工作的要求,與工作者本身的能力、資源、或需求不能契合時,個人所對應產生的不良情緒及生理反應。 • 壓力反應與個人人格特質、認知歷程與個人經驗有密切關聯。
工作壓力的來源 一、工作上外來壓力常見現象: 主管給予的要求或限制、同事之間的競爭及業務的配合度、年度的升遷考績及調薪、工作的異動-新職務的挑戰、人事的調動-新單位的調適、公司績效的表現-業績的壓力、新主管的適應。 8
工作壓力的來源 二、工作上自發性壓力常見現象: 擔心自己能力不夠不能勝任,優柔寡斷、個性不夠開朗,疑神疑鬼,人際關係欠佳、求好心切,完美主義作祟、自己承擔完全的責任,超級負責任,自我膨脹、好勝心強烈,要求表現,處處都要贏過同事,家庭因素及個人情緒亦會引起煩躁壓力、身體欠佳,無法應付工作。 9
情緒層面的壓力反應與症狀 焦慮、緊張、易怒、挫折感、情緒容易激動、人際溝通出現障礙、退縮、憂鬱、情緒壓抑、冷漠、與人隔離與疏遠、對於工作產生厭煩、不滿意、疲勞、精神無法集中、失去自發性及創造力。
生理層面的壓力反應與症狀 口乾舌燥、心跳加速、異常出汗、肌肉緊繃僵硬、胃口差無食慾、便祕、頭痛、失眠、血壓升高、全身痠痛、疲勞、精神不濟、消化系統不良、血管心臟病變、新陳代謝失調、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分泌增加等。
行為層面的壓力反應與症狀 抱怨、爭執、挑剔、責備、哭泣、暴力、踱方步、抽菸、酒精與藥物濫用、生活作息紊亂、坐立不安、逃避工作、工作績效與生產力降低、食慾減退體重減輕或飲食過量導致肥胖、出現危險行為或攻擊性行為、人際關係不良、企圖自殺等。
適度壓力,最佳表現 過量 表現 盡用才能 焦慮 富挑戰性 不能集中 難做決定 投入 混亂 苦悶 恐懼 低壓力 高壓力 壓力程度 Appleby, 1967
壓力與疾病的關係 14
與壓力有關的身體疾病 • 意外 • 過敏,氣喘 • 心臟有關疾病 • 風濕性關節炎 • 背痛 • 偏頭痛 • 癌症 • 蛀牙 • 糖尿病 • 胃潰瘍 • 掉頭髮 • 高血壓 • 中風 • 失眠 • 腸胃炎 • 不孕症 • 性功能減退 • 容易感冒 15
紓解工作壓力四途徑 • 由心理層面達到壓力紓解的效果 • 透過時間管理達到壓力紓解的效果 • 透過生理層面達到壓力紓解的效果 • 建立與運用支持系統以紓解壓力 17
心理層面的紓壓方法 方法一、去除「非理性的想法」。 方法二、提升自我肯定行為。 方法三、思想中斷法。
常見的非理性想法 • 我若犯錯,將會遇到可怕的事情(怕犯錯而擔憂) • 做法只有”對”、”錯”兩種 • 被人批評是很糟糕的(怕一敗塗地、怕受傷) • 必須時時受贊賞 • 必須能力強,在別人看來遊刃有餘 • 不該向上司挑戰 • 周遭的環境必須符合公平正義 • 必須時時控制全局 • 必須善解人意,料事如神 • 犯錯者必須受罰 • 永遠處於最佳狀態 • 個人價值全由工作表現決定
“自我指導”訓練 • 找出困難:坐不住時、被上司責罵時、不耐煩時 • 分析:弄清自己對環境的真正感受 桌面太亂才無法專心做事 列出工作項目表,有這麼多,必須一步一步來 • 認知演練:大聲說出自我指導的話、座右銘 雖然有許多事,一步一步來就不會受不了 我的心又開始飛了,停下來,深呼吸,你可 以做得很好 修正錯誤是一樣可以完成工作的 • 消弱:指導語由大聲變小聲、耳語 • 認知重建:修正非理性思考
生理層面的紓壓方法 方法一、 呼吸調節法。 方法二、 肌肉鬆弛法。 方法三、 飲食、運動調節法。
憂鬱症的病徵 • 情緒方面的症狀 憂鬱情緒、情緒低落、鬱悶、感到悲哀、愁苦、缺乏興趣、不快活,但是有的人則是會出現煩躁不安、易怒、甚至於會有敵意。 • 認知及思想方面的症狀 出現悲觀的想法、灰心喪志、集中力與注意力的減退、自尊心與自信的降低、不合宜的罪惡感、自責、無能、無用感、無望與無助感、對未來黯淡與悲觀的看法、死亡意念、自傷或自殺的意念或行為、思考緩慢、自我懲罰,有時候會出現妄想與幻覺。
憂鬱症的病徵 • 生理與身體方面的症狀 興趣和快樂感的失去、活力的減退、活動減少、體力下降、疲倦感增加、 睡眠障礙、體重變化(食慾減低、體重變輕) • 行為方面的症狀 說話少且音量低、速度慢、動作少且反應遲鈍,嚴重時甚至於會呈現僵呆狀態,但有時候則會表現出激躁行為,甚至於自殺行為或殺人行為也有可能出現。
為什麼憂鬱症沒有被發現 • 患者往往羞於承認為憂鬱所苦,許多人視憂鬱症狀為軟弱的象徵。 • 民眾對於伴隨憂鬱症發生的相關感覺其實並不陌生,因此並不視其為疾病。 • 當一個人同時有其他身體疾病時,憂鬱症變得較不容易診斷出來。 • 一個憂鬱症患者可能僅以諸多模糊不清的酸痛和疼痛來表現。 • 注意: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自殺是可以預防的 • 憂鬱是老年人和青少年自殺的重要因子,而晚發之憂 • 鬱有更高的危險性。 25
憂鬱症的病因 • 引發憂鬱症的原因可說是複雜而多變,但基本上是由下列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生物因素:大腦中的神經化學物質失去平衡,主要是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兩種。 • 心理因素:人格特質以完美主義及依賴性的人格特質較易罹患憂鬱症;負面悲觀的思考習慣也易罹患憂鬱症。 • 社會因素:孩提時的創傷經驗;負面的生活事件,如失業、負債、失去親人、身體重大疾病……等;挫折的人際關係,如婆媳不合、夫妻衝突、親子問題、被朋友背叛、出賣等各種環境中所發生足以影響個人的重大事件。
憂鬱症的誘發因素與維持因素 • 研究顯示第一次憂鬱症的發作,大多有其外在誘因。 • 但是憂鬱症的復發,則不一定會有明顯的外在誘因。 • 不如意的重大生活事件常常是誘發憂鬱症的主因,如:父母離異、性侵害、喪親、分居或離婚、入獄、失業、經濟困境、法律訴訟等。 • 生產、停經。 • 慢性社會困境常常是憂鬱症持續的源頭,如:貧窮、失業、失能、婚姻問題等。 • 酒癮或藥癮。
憂鬱症的病因 個人特質 外來壓力 外來壓力 壓力致病模式 外來壓力 外來壓力
憂鬱症的高風險群 • 之前有憂鬱病史 • 慢性身體疾病 • 家族憂鬱症病史 • 自殺企圖者 • 剛生產後 • 社會支持系統不佳 • 失業、壓力生活事件 • 酒精及物質濫用
自殺為多重因素造成之悲劇結果 • 自殺行為絕非單一因素可造成 • 自殺的成因複雜而多樣,往往包含了精神疾病、心理學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家庭因素、人際關係問題、以及生物性體質因素等。 – Hawton K., BMJ 1998;317:156-157.
全球自殺行為的現況 • 2000年全球約有ㄧ百萬人死於自殺,而自殺未遂者約為自殺死亡者的十倍至二十倍。 • 每40秒便有ㄧ人自殺身亡,且每3秒便有ㄧ人企圖自殺。 • 過去45年來,全球自殺死亡率上升60%,為青壯年(15-44)死亡之前三大死因。是10-24歲年齡族群的第二位主要死因。 • 2011年全球自殺死亡率平均約為十萬分之16。 • 亞洲國家問題尤為嚴峻。 資料來源:WHO(世界衛生組織)
自殺與精神疾病 • 自殺為一多面向的疾病,源自於生物、心理、社會以及環境因素彼此複雜的交互作用。 • 絕大多數的自殺個案皆有可以被診斷出來的精神疾病。 • 精神疾病患者有較高的機率出現自傷和自殺行為。 注意:自殺本身不是疾病,也不一定是疾病的唯一表現, 但是精神疾病是與自殺相關的主要因子。 33
與自殺有關的精神疾病 • 危險性由高至低依次為: • 憂鬱症(所有類型) • 人格疾患(有容易衝動、攻擊性和經常情緒變化傾向的反社會及邊緣性人格) • 酗酒(在青少年則為物質濫用和/或酗酒) • 精神分裂症 • 器質性精神疾患 • 其他精神疾患 • 自殺身亡的案例中,有精神疾病者的盛行率為80%~100%。 • 估計患有情感性精神病(主要為憂鬱症)者之終身自殺危險率為6%~15%、酒癮者為7%~15%、精神分裂症4%~10%。 • 自殺身亡者常罹患一種以上的疾病。 34
自殺的迷思與事實 • 迷思:面對可能自殺的案主最好不要和他討論自殺的問題,你可能會灌輸這個想法在她或他心中。 • 事實:詢問自殺並不會灌輸想法,反而會降低對自殺的焦慮,案主會覺得抒解或更加被瞭解與關懷。 注意事項: 當個案自殺的意圖很強時,他會蓄意否認這些自殺意念。
自殺的迷思與事實 • 迷思: 大部分自殺的發生,在先前是沒有徵兆的。 • 事實:有80﹪自殺的人在自殺前會透露一些訊息和警告,這些口語威脅必須嚴肅的面對,而學習及認識這些警訊以及如何應對是很重要的。 注意事項: 當一個躁動的案主突然冷靜下來,他或許是有了自殺的決定,所以才冷靜下來。
珍愛生命守門人 ─ 守門人123『1問、2應、3轉介』
自殺行動前的線索 • 自殺行動出現之前,會展現出任一形式的線索或警訊,包含口語的、行為的、處境的(Miller, 1978; Osgood, 1985) • 自殺行為的漸進:從「自殺意念」到「自殺行動」是經過一連串演進的,所以絕對不可忽略任一環節 • 及早發現、立即關懷。 38
守門人的定義 • 意指定期(固定地)接觸遭受痛苦、危難的個人或家庭之人 (National Strategy for Suicide Prevention,2001) • 懂得如何辨認自殺行為 • 並對有自殺風險者做適當的回應或轉介 • 只要透過適當的學習,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守門人」 (Maine Youth Suicide Prevention,2004)
誰可以成為守門人? • 醫療專業人員、心理諮商輔導、社工等助人專業人士 • 神職人員、警消人員、懲治人員(矯正機構)、急救人員 • 健康照護者(看護)、心理健康照護者、 • 農藥販售商 • 心理諮詢熱線義工(生命線、張老師…) • 基層醫療人員、鄰里長、村總幹事、社區志工 • 學校的教職、行政人員、學生、社區團體 • ………… 自殺防治、人人有責
一 問 • 研究證明:在自殺行動出現之前,會展現出任一形式的線索或警訊,包含口語的、行為的、處境的(Miller, 1978; Osgood, 1985; …etc.) • 行為的漸進:從“意念”到”行動” • 首要的教育:導正關於自殺的迷思
一 問 • 關於”詢問”的忠告: • 一感到懷疑,立即詢問 • 如當事人不願接受幫助或不願談論,請堅持下去 • 在隱密的地方談 • 讓當事人放心自在的說,不要打斷他 • 為這個談話撥出一段空檔,傾聽可以救人一命 • 擁有任一有助於此的便利資源,諮詢機構、電話 • 要有“這可能是唯一一次介入幫助的機會”的認知 • 如果你無法詢問關於自殺的問題,找個可以提問的人 • 如何問是其次,重點是”你問了”
一 問 • 間接問法 - 你最近是不是感到不快樂?(不快樂到想要結束自 己的生命) - 你是否曾經希望睡一覺並且不要再醒來? -覺得活著沒意義,沒價值,也沒有人在乎? • 直接問法 - 你是否有想到要自殺呢? - 會不會有想不開的念頭? - 會想尋死?想尋求永遠的解脫? • 不要這樣問 - 你該不會想要自殺吧? - 不要跟我說你想自殺喔?!
分數說明 • 1至5題之總分: • 0-5分: 身心適應狀況良好,沒有明顯困擾,請繼續維持自己的好心情。 • 6-9分: 輕度情緒困擾,建議找家人或朋友談談,抒發情緒,也要注意調整一下自己的壓力狀況,試著多放鬆心情。 • 10-14分:中度情緒困擾,建議找心理衛生專業人員談一談,尋求心理諮商或接受專業諮詢。 • 15分以上:重度情緒困擾,需高關懷,目前的心理困擾程度需要醫療專業的協助諮詢,建議尋求專業輔導或精神科醫師治療。 • 第6題(有無自殺意念)單項評分。 • 本題為附加題,本題評分為2分以上(中等程度)時,即建議尋求專業輔導或精神科治療。
二 (回)應 • 一旦自殺意圖的風險變的明確,守門人的任務隨即轉變為- 說服當事人積極地延續生命 • 時機是決定成功的重要因素 • 勸說成功在於減少當事人覺得“被遺棄”的感覺
可以詢問的問題 • 自殺意念出現的頻率? • 出現自殺意念多久了? • 如曾嘗試自殺,是猶豫不決,或立刻執行? • 曾尋求幫助嗎? • 自殺行為或計劃之致命性? • 自殺計劃的具體性? • 目前自殺計劃進行到什麼狀況? • 是否曾想到他人的感受? • 是否覺得死後週遭的事物會因此改變,或者自己就像漣漪般消逝。
可以詢問的問題 • 什麼是支持個案自殺的理由,亦即自殺是如何被合理化。 • 想過用什麼方式自殺嗎?手槍?上吊?割脕?跳樓?投水?服毒?開瓦斯?吸廢氣?(逐一探尋) • 自殺前做了什麼事?打電話?留遺書?交待後事?想找誰說再見?是否有未了的心願?放心不下誰?恨誰?怨誰?對不起誰?牽掛誰? • 為何沒有執行或終止自殺行為? • 事後對自殺經驗的省思、勇敢或衝動;明智或愚蠢;解脫或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