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1.02k Views
第四章 道岔 Turnout. 道岔一机车车辆从一条线路转向另一条线路的轨道连接设备。 道岔是复杂的线路设备。 过岔速度直接影响列车通过速度。 道岔是三大薄弱环节之一。. 第一节 道岔的种类和单开道岔的构造. 轨道的连接 轨道的交叉 轨道连接与交叉的组合. 标准形式的道岔. 1 、普通单开道岔 2 、单式对称道岔 3 、三开道岔 4 、交叉渡线 5 、交分道岔. 普通单开道岔. 单式对称道岔. 道岔 号数. 导曲线形式及参数. 道岔全长 (m). 道岔前长( m ). 道岔后长( m ).
E N D
第四章 道岔Turnout 道岔一机车车辆从一条线路转向另一条线路的轨道连接设备。 道岔是复杂的线路设备。 过岔速度直接影响列车通过速度。 道岔是三大薄弱环节之一。
第一节 道岔的种类和单开道岔的构造 • 轨道的连接 • 轨道的交叉 • 轨道连接与交叉的组合 标准形式的道岔 • 1、普通单开道岔 • 2、单式对称道岔 • 3、三开道岔 • 4、交叉渡线 • 5、交分道岔
道岔 号数 导曲线形式及参数 道岔全长(m) 道岔前长(m) 道岔后长(m) 尖轨长度(m) 辙叉长度(m) 18 圆曲线,半径1100m 69 31.729 37.271 22.01 18.596 38 半径3300m的圆曲线加三次抛物线 136.2 48.771 87.429 37.60 29.392 道岔号数 长心轨长(m) 侧向护轨长(m) 拉杆数量(根) 通过速度(km/h) 直向 侧向 18 13.675 7.5 3+2 250 80 38 23.875 10 6+3 250 140 60kg/m轨18号和38号高速道岔的主要参数 18号和38号道岔主要结构特征
特种道岔 • 对称道岔 • 交分道岔 • 三开道岔
§7 轨道连接 • 岔线 • 渡线 • 梯线
道岔的类型 • 每米钢轨的质量:75、60、50、43 • 辙叉号数:6、7、9、12、18、24、38、65
道岔的构造 • 四大部分 1、转辙器 2、辙叉与护轨 3、连接部分 4、岔枕
一、转辙器部分 • 1、基本轨:2根 • 2、尖轨:2根 • 3、其他零件: 1)滑床板、通长垫板、支距垫板 2)轨撑 3)道岔顶铁 4)道岔拉杆和连接杆
二、辙叉与护轨 • 1、心轨 • 2、翼轨 • 3、护轨
辙叉 • 整铸辙叉 • 组合辙叉
四、岔枕 • 木岔枕:2.6~4.8米,0.2米一级 • PC岔枕:2.5~4.9米,0.1米一级
第二节 道岔的几何形位 • 一、道岔各部分的轨距 • 二、转辙器部分的间隔尺寸 • 三、导曲线支距 • 四、辙叉与护轨部分的间隔尺寸
二、转辙器各部分的间隔尺寸 1、尖轨的最小轮缘槽宽 68mm 2、尖轨动程:在380mm处第一根转辙杆中心处 直线尖轨142mm 曲线尖轨152mm
导曲线各点支距 由于 所以 列表计算各点支距,如P123表4-5.
四、辙叉和护轨部分的间隔尺寸 • 1、辙叉咽喉轮缘槽宽 • 2、查照间隔 • 3、护轨平直段轮缘槽宽 • 4、辙叉翼轨平直段轮缘槽宽 • 5、有害空间
辙叉咽喉轮缘槽宽度 保证最小尺寸轮对,一侧轮缘紧贴基本轨,另一侧不能撞击翼轨
辙叉部分间隔尺寸:查照间隔 D1:保证最大尺寸轮通过时,一侧轮缘紧贴护轨作用边,另一侧轮缘不撞击心轨 D2:保证最小尺寸轮通过时,轮对不被护轨和翼轨卡住 照
查照间隔尺寸 D1:保证最大尺寸轮对过来,一侧轮缘紧贴护轨作用边,另一侧轮缘不撞击心轨 D1只能有正误差,故容许范围为1391~1394mm D2:保证最小尺寸轮对过来,一侧轮缘紧贴护轨作用边,另一侧轮缘不撞击翼轨 D2只能有负误差,故容许范围为1346~1348mm
护轨平直段轮缘槽宽 为使轮缘顺利进入轮缘槽,则 辙叉翼轨平直段轮缘槽宽 取 翼轨开口段也取68mm和90mm
有害空间 不同号码的道岔,有害空间的长度也不一样,
可动心轨辙叉部分的尺寸与固定辙叉有所不同,不作详细讲解可动心轨辙叉部分的尺寸与固定辙叉有所不同,不作详细讲解
第三节 道岔的总布置图 • 1、转辙器计算 • 2、辙叉尺寸计算 • 3、道岔主要尺寸的计算 • 4、配轨计算 • 5、导曲线支距计算 • 6、岔枕布置 • 7、材料数量表
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12 号道岔,都是半切线型尖轨的转辙器 曲尖轨主要尺寸:曲尖轨长 直股尖轨长 基本轨前端长 基本轨后端长 尖轨尖端初始转辙角 尖轨转辙角 尖轨跟端支距
第四节 过岔速度和提高过岔速度的措施 • 一、侧向过岔速度 • 二、直向过岔速度
一、侧向过岔速度分析 • 1、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 • 2、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增量 • 3、撞击时的动能损失
3、动能损失 车辆与直线尖轨撞击时,动能损失表达式为:
提高侧向过岔速度的措施 • 1)加大导曲线半径 • 2)采用大号码道岔 • 3)采用对称道岔 • 4)采用曲线尖轨 • 5)采用变曲率导曲线
直向过岔速度分析 • 撞击时的动能损失 提高过岔速度的措施: 1)减小各部位冲击角 2)采用可动部件辙叉,消除有害空间 3)弹性护轨
本节总结 • 道岔的类型 • 标准道岔 • 道岔组成部分 • 道岔几何尺寸 • 道岔总布置图 • 过岔速度与提高过岔速度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