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k likes | 1.54k Views
第四章 晶体结构. 本章重点内容提要:. 一、理解并掌握晶体学基本概念。. 二、掌握离子键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三、掌握晶格能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四、掌握四种晶体类型的特征,特别是质点 间相互作用力的状况。. 五、掌握晶体的类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六、掌握各种类型晶体的空间结构模型。. 七、掌握离子极化的概念及其作用。. 第四章 晶体结构. §4.1 晶体的特征. §4.2 离子晶体. §4.3 金属晶体. §4.4 原子晶体. §4.5 分子晶体. §4.6 离子极化. §4.1 晶体的特征.
E N D
本章重点内容提要: 一、理解并掌握晶体学基本概念。 二、掌握离子键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三、掌握晶格能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四、掌握四种晶体类型的特征,特别是质点 间相互作用力的状况。 五、掌握晶体的类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六、掌握各种类型晶体的空间结构模型。 七、掌握离子极化的概念及其作用。
第四章 晶体结构 §4.1 晶体的特征 §4.2 离子晶体 §4.3 金属晶体 §4.4 原子晶体 §4.5 分子晶体 §4.6 离子极化
§4.1 晶体的特征 4.1.1 晶体的特征 4.1.2 晶格和晶胞 4.1.3 晶格类型 4.1.4 晶体类型
4.1.1 晶体的特征 晶体 固体 非晶体——无定型物质 两者有何区别? 晶体 无定型物质 具有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 (1) 外形不规则 在一定压力下具有固定的熔点 没有固定熔点 (2) 具有各向异性 各向同性 (3)
温度 温度 时间 时间 晶体的升温曲线 非晶体的升温曲线 各向异性: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物理性能,如: 导电性、导热性等,在晶体的各个面 上不同,这一性质叫各向异性。
具有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的晶体,可以看作一个多面体。 构成多面体的每一个面,叫晶面;各个晶面间的夹角,叫晶角。 无论晶体大还是小,相应的晶面夹角总是一定的,这就是面角守恒定律。 (1)具有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 (2)具有固定的熔点 晶体的特征 (3)有各向异性 晶体: 质点(分子、原子或离子)在空间有规则 地排列成的,具有整齐的外形,以多面体 出现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研究晶体结构,主要是两方面内容: (1)晶体内的粒子是什么?它们是怎样结合的? (2)晶体内粒子的排列方式。(怎样排列) 4.1.2 晶格和晶胞 (1)晶格 在研究晶体内粒子的排列时,通常把各种粒子抽象地看成几何的点,这时,整个晶体就被看成是空间按一定规律整齐排列的点组成的,这些点的总和具有一定的形状,这些点的总和叫晶格。晶格上的点叫晶格结点。
NaCl晶体的晶格 Cl- Na+ NaCl晶体的晶胞 晶胞是晶体的代表,是晶体中的最小单位。晶胞并置起来,则得到晶体。
(2)晶胞 晶格中,含有晶体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重复单位叫晶胞。 晶胞在各个方向的无限重复就是晶体。 所以,晶体的性质与晶胞的大小、晶胞的形状和晶胞中质点的种类(分子、原子或离子)以及质点间的作用力有关。 因为晶胞决定晶格,晶格又是晶体的抽象化表示法,所以,晶胞的性质决定晶体的性质;晶格类型与晶胞的大小、形状有关。
4.1.3 晶格类型 晶胞的特征(大小、形状)常用六个常数描述;它们是a、b、c、α、β、γ,叫晶胞参数。 若晶胞是平行六面体,则a、b、c是棱长, α、β、γ是晶角,分别是bc ,ca , ab 所组成的夹角。
根据不同的晶胞,晶胞参数a、b、c、 α、β、γ的数值不同,可将晶体分成七种晶系(又叫布拉维系)。
每一种晶系,按晶体的粒子数不同,又可以分成几种晶格类型。这样,七大晶系共有14种晶格类型。每一种晶系,按晶体的粒子数不同,又可以分成几种晶格类型。这样,七大晶系共有14种晶格类型。
我们学习最简单的立方晶系的三种晶格类型: (1)简单立方晶格 (2)体心立方晶格 (3)面心立方晶格 (1)简单立方晶格 晶胞形状是正立方体,结点分布在晶胞立方体的八个角顶,共有8个粒子。
(2)体心立方晶格 晶胞形状是正立方体,结点共有9个,其中8个在晶胞立方体的角顶,一个在晶胞立方体的中心。 (3)面心立方晶格 晶胞形状是正立方体,结点共有14个,其中8个在晶胞立方体的角顶,6个在晶胞立方体6个面的中心。
4.1.4 晶体类型 根据晶格结点上的粒子的种类不同,晶体可以分成四种类型: 晶格结点上交替排列的是正、负离子。 (1)离子晶体: (2)原子晶体: 晶格结点上排列的是中性原子。 晶格结点上排列的是中性分子。 (3)分子晶体: (4)金属晶体: 晶格结点上排列的是金属原子或金属离子
§4.2 离子晶体 4.2.1 离子晶体的特征 4.2.2 离子 4.2.3 离子键 4.2.4 晶格能 4.2.5 离子键的本质和特征 4.2.6 单键的离子性百分数 4.2.7 离子晶体的空间结构
4.2.1 离子晶体的特征 1. 结点粒子和作用力 离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交替排列的是正、负离子,所以质点间的作用力是很强的离子键力(静电作用力)。 2. 熔、沸点较高 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较高,并且正、负离子电荷越高,两核间距越小,静电作用越强,离子键越强,则晶体的熔、沸点越高。
NaCl MgO 例如: m. p. 801 C° 2800 C° b. p. 1413 C° 3600 C° 熔点: MgO > CaO > NaCl > KCl 3. 导电性 离子晶体的水溶液或熔融态导电,是通过离子的定向迁移完成的,而不是通过电子流动导电 。因为结点上是正、负离子,只能在结点附近有规则的振动,不能自由移动。 4. 硬度高 延展性差 因离子键强度大,所以硬度高 。但受到外力冲击时,易发生错位,导致破碎 。
F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错位 受力时发生错位,使正正离子相切,负负离子相切,彼此排斥,离子键失去作用,故离子晶体无延展性 。如 CaCO3 可 用于雕刻,而不可用于锻造,即不具有延展性 。
5. 溶解性 离子晶体易溶于极性溶剂中,因为溶剂分子与离子间的作用力(吸引力),足以克服晶体内离子间的吸引力,而且极性分子的偶极矩越大(极性越强)对离子的吸引力越强,使晶体的溶解度越大。 6. 无确定的分子量 离子晶体中,质点是正、负离子,无单独的分子存在;晶体是个大分子,表示其组成用化学式;进行计算时用式量,而不是分子量。
4.2.2 离子 简单离子: 单个原子形成的离子。如 : Cl-、F-、Na+、S2-…… 它们可以看成是带电的球体, 其特征有离子电荷、离子半径 、离子的电子构型。 离子 复杂离子: 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的离 子。如 :NO3-、CO32-、 NH4+、SO42- 、ClO3-…… 其特征有离子电荷、离子半径 、离子的空间构型及极性取向。
1. 离子电荷 离子电荷是指简单离子的核电荷与它的核外电子的代数和。可正、可负。如:Na+、Mg2+、Al3+、Cl-、S2-等。 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或正离子); 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或负离子); 带有相同电荷的离子,如: Na+、 Ag+,虽然离子的形式电荷相同,但是,在它们周围呈现的正电场强度不同。 原因:电子构型不同,致使有效核电荷不同。
2. 离子的电子构型 处于基态离子的价电子构型,称为离子的电子构型。 阴离子的电子构型:一般是8e- 2e- 离子的电子构型 8e- 阳离子的电子构型 18e- (9~17)e- (18+2)e-
(1) 2e-构型: 基态离子价电子层只有2个电子。例如:Li+、Be2+、B3+等,第二周期阳离子。 (2) 8e-构型: 基态离子价电子层有8个电子。 例如:Na+、Mg2+、Al3+等。 基态离子价电子层为18个电子。 例如:Ag+、Hg2+、Ga3+、Pb4+等。 (3) 18e-构型: (4) (9~17)e-构型: 基态离子价电子层为9~17个电子。 例如:Mn2+(13e-)、Fe2+ (14e-)、Ni2+ (16e-)、Co2+ (15e-)、Ti3+ (9e-)、V2+ (11e-) 等。
(5) (18+2)e-构型: 基态离子价电子层最外层有2个电子,次外层有18个电子。例如: Ti+、 Sn2+、Pb2+、Bi3+、Sb3+等。 如果离子的电荷相同,半径相近,离子的电子构型不同,有效正电荷的强弱不同,往往是: 8 e- < ( 9~17 ) e- < 18 e- 或 ( 18+2 ) e- 可见:含d电子数越多,离子的有效正电荷越大。因为d电子在核外空间的概率分布比较松散,对核电荷的屏蔽作用小,所以有效核电荷数增大。例如:Na+与Ag+。
r+ r - d 3. 离子半径 (1) 离子半径概念 正负离子的核间距 d 是 r + 和 r- 之和 。 d 值可由晶体的 X 射线衍射实验测定得到,例如: MgO d = 210 pm 。
= d MgO- = 210 -132 = 78 ( pm ) 这种半径为哥尔智密特半径 。 1926 年,哥尔智密特 ( Goldschmidt ) 用光学方法测得了F- 和 O 2- 的半径,分别为 133 pm 和 132 pm。 结合 X 射线衍射所得的 d 值,得到一系列离子半径。 1927 年,Pauling 把最外层电子到核的距离,定义为离子半径。并利用有效核电荷等数据,求出一套离子半径数值,被称为Pauling 半径 。
一般教材上两套数据均列出。但在比较半径大小和讨论变化规律时,多采用 Pauling 半径 。 (2) 离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a ) 同主族从上到下,电子层增加,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小,具有相同电荷数的离子半径增加。 Li + < Na + < K + < Rb + < Cs + F-< Cl-< Br-< I- b ) 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至右阳离子半径随电荷数的升高,半径减小;阴离子随电荷的升高,半径增大。
例如: Na + > Mg 2 + > Al 3 + K + > Ca 2 + Cl - < S2- F- < O2- 过渡元素,离子半径变化规律不明显 。 c ) 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阳离子,电荷高的半径小。 如: Ti 4 + < Ti 3 + ; Fe 3 + < Fe 2 + 。 d ) 阳离子半径小于它的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大于它的原子半径。 如: Na + (97pm) < Na (157pm); Cl (99pm) < Cl - (181pm)。
e ) 负离子半径一般较大;正离子半径一般较小 。 第二周期 F-136 pm ; Li + 60 pm 。 第四周期 Br-195 pm ; K+ 133 pm 。 虽然差了两个周期 , F- 仍比 K+的半径大 。 f ) 周期表中对角线上,左上的元素和右下的元素的离子半径相近 。 如: Li +和 Mg 2 + ; Sc 3 +和 Zr 4 +
4.2.3 离子键 1. 离子键的形成 (1) 形成过程 以 NaCl 为例 。 第一步 电子转移形成离子: Na - e —— Na+, Cl + e —— Cl - 相应的电子构型变化: 2s 2 2p 6 3s 1 —— 2s 2 2p 6 ,3s 2 3p 5 —— 3s 2 3p 6 形成稀有气体原子结构的稳定离子。
V 0 Vr0 r0 r 第二步 靠静电吸引, 形成化学键 。 体系的势能与核间距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纵坐标的零点 当 r 无穷大时,即两核之间无限远时的势能。
V 0 V 考察 Na+和 Cl - 彼此接近的过程中,势能 V 的变化。 图中可见:r > r0,当 r 减小时,正负离子靠静电相互吸引,势能 V 减小,体系趋于稳定。 r = r0 ,V 有极小值,此时体系最稳定,表明形成离子键。 r < r0,当 r 减小时,V 急剧上升。因为 Na+和 Cl- 彼此再接近时,电子云之间的斥力急剧增加,导致势能骤然上升。
因此,离子相互吸引,保持一定距离时,体系最稳定。这就意味着形成了离子键。 r0和键长有关,而 V和键能有关。 (2) 离子键的形成条件 a)元素的电负性差比较大 X > 1.7,发生电子转移,形成离子键; X < 1.7,不发生电子转移,形成共价键。 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间,并非可以截然区分的。可将离子键视为极性共价键的一个极端,而另一极端则为非极性共价键。
极性增大 非极性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 离子键 化合物中不存在百分之百的离子键,即使是 NaF 的化学键,其中也有共价键的成分。X > 1.7 ,实际上是指离子键的成分大于 50 %。 b)易形成稳定离子 Na + 2s 2 2p 6,Cl- 3s 2 3p 6,达到稀有气体式稳定结构。 Ag +4d10, Zn 2 + 3d10 d 轨道全充满的稳定结构。
只转移少数的电子,就达到稳定结构。 而 C 和 Si 原子的电子结构为 s 2 p 2,要失去或得到 4 e,才能形成稳定离子,比较困难。所以一般不形成离子键。如:CCl 4、SiF4 等,均为共价化合物 。 2. 离子键形成过程的能量变化 (1) 形成离子键时释放能量 Na ( s )+ 1/2 Cl 2 ( g ) = NaCl ( s ) H = -411 kJ·mol-1
(2)离子键的键能 离子键键能: 指1 mol 气态分子,离解成气体原子时,所吸收的能量,用 Ei 表示。 NaCl ( g ) = Na ( g ) + Cl ( g ) H = Ei 键能 Ei越大,表示离子键越强。 (3) 玻恩 -哈伯循环(Born - Haber Circulation ) Born 和 Haber 设计了一个热力学循环过程,从已知的热力学数据出发,计算离子键键能。具体如下:
H f (NaCl) Na ( s ) + 1/2 Cl2 ( g ) NaCl ( s ) H 1 H 3 Na ( g ) + Cl ( g ) H 6 -Ei H 2 H 4 H5 Na + ( g ) Cl-( g ) + NaCl ( g ) H 1 = S = 108.8 kJ·mol-1, Na ( s )的升华热 S ; H 2 = I1 = 496kJ·mol-1, Na 的第一电离能 I 1 ; H 3 = 1/2 D = 121.5kJ·mol-1,Cl 2 ( g )的离解能 D 的一半; H 4 = E = -348.7kJ·mol-1 , Cl 的电子亲合能E; H 5 = -546 kJ·mol-1, Ei NaCl的离子键键能; H 6 = -243 kJ·mol-1, H f (NaCl) NaCl的生成热
根据盖斯定律: H f (NaCl)= H 1 + H2 + H 3 + H 4 + H 5 + H6 =108.8+496+121.5+(-348.7)+(-546)+(-243) = - 411 KJ·mol-1 Ei = -( H2 + H 4 + H 5 ) = - [ 496 +(-348.7) + (-546) ] = 398.7 kJ·mol-1 从NaCl离子键的键能和NaCl的生成热H f (NaCl)可以看出:NaCl非常稳定。 由于离子型化合物一般都以晶体形式存在,所以离子键的键能用处不大,要描述离子键的强弱,用晶格能的大小来衡量。
4.2.4 晶格能 晶格能定义: 将 1mol 离子晶体里的正、负离子(克服晶体中的静电引力)完全气化而远离所需要的能量。 用 U 表示,单位: kJ·mol-1(U 为正值)。 H f (NaCl) Na ( s ) + 1/2 Cl2 ( g ) NaCl ( s ) H 1 H 3 Na ( g ) Cl ( g ) U H 2 H 4 + Na + ( g ) Cl-( g )
结合玻恩—哈伯循环,可得:NaCl(s)的晶格能:结合玻恩—哈伯循环,可得:NaCl(s)的晶格能: U+ H f (NaCl) = H 1 + H2 + H 3 + H 4 U= H 1 + H2 + H 3 + H 4 - H f (NaCl) =108.8+496+121.5+(-348.7)-(-411) = 789 kJ·mol-1 有些教材晶格能:气态的正、负离子,结合成 1 mol离子晶体时,放出的能量,用 U 表示。 Na + ( g ) + Cl- ( g ) = NaCl ( s ) H = -U (负号表示放热)
晶格能的意义: 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越稳定。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硬度越大。 影响晶格能的因素: ① 正、负离子电荷; ② 正、负离子半径; ③ 离子晶体的结构类型; ④ 离子电子层结构类型 这些影响晶格能的因素可由玻恩—朗德方程看出:
玻恩—朗德方程: 式中:r0—正、负离子核间距离, Z1、Z2 —分别为正、负离子电荷的绝对值, A —Madelung常数,与晶体类型有关, m —Born指数,与离子电子层结构类型有关。 ε0—真空介电常数,NA— 阿佛伽德罗常数, e—电子的电荷
He Ne Ar Kr Xe 离子电子 层构型 5 7 9 10 12 m 值 A的取值: CsCl型 A =1.763 NaCl型 A =1.748 ZnS型 A =1.638 m的取值: 由此可见: 在晶体类型相同时, 正、负离子电荷Z↑,离子半径 r↓, U↑;熔沸点越高。 例:U(NaCl) < U(MgO) ; U(MgO) > U(CaO) 。
晶格能对离子晶体物理性质的影响: 离子电荷高、半径小的离子晶体晶格能大,相应表现为熔点高、硬度大等性能。
晶格能的求算: 晶格能的值不能直接测得,可以通过玻恩—哈伯循环,由已知的数据间接求得。 例如: 利用玻恩 -哈伯循环,求NaF的晶格能。 已知:Na ( s )的升华热 S = 108.8 kJ·mol-1; Na 的第一电离能 I 1 = 496kJ·mol-1; F 2 ( g )的离解能 D = 154.8 kJ·mol-1; F 的电子亲合能 E = -328kJ·mol-1 ; H f (NaF)= -569kJ·mol-1
H f (NaF) + U = S + I1 + + E U = S + I1 + + E- H f (NaF) 解:设计成玻恩 -哈伯循环为: H f (NaF) Na ( s ) + NaF ( s ) 1/2 F2 ( g ) S F ( g ) Na ( g ) U I 1 E F- ( g ) Na + ( g ) + 根据盖斯定律: ∴
=108.8+496+ +(-328)-(-569) U = S + I1 + + E- H f (NaF) = 923.2 kJ·mol-1 与NaCl比较:
4.2.5 离子键的本质和特征 1. 离子键的本质 原子得失电子以后,变成正、负离子,在正、负离子之间靠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叫离子键。 ∴ 离子键的本质—— 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 作用力。 静电作用越强,离子键越强,离子晶体越稳定。 如果将正、负离子看成球形电荷,根据库仑定律: q1 ,q2为正、负离子所带电量 ,r 为正负离子的核间距离。 静电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