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 likes | 1.08k Views
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校本培训. 1. 培训主题: 《 中小学生作业有效设计与批改 》. 2. 培训目的: 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无效或低效的作业令学生苦、教师累。为此,通过本次培训,帮助教师发现“低效训练的表现”、分析“低效训练产生的原因”并推荐“几种有效训练的类型和作业批阅的方法”供教师参考,力求做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训练的实效性。. 3. 培训内容: 引自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教授刘大春 《 中小学有效训练的真谛 》. 4. 培训教师: 李学利.
E N D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校本培训 1.培训主题:《中小学生作业有效设计与批改》 2.培训目的: 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无效或低效的作业令学生苦、教师累。为此,通过本次培训,帮助教师发现“低效训练的表现”、分析“低效训练产生的原因”并推荐“几种有效训练的类型和作业批阅的方法”供教师参考,力求做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训练的实效性。 3.培训内容: 引自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教授刘大春《中小学有效训练的真谛》 4.培训教师:李学利 5.培训单位:石门寨学区初级中学教科室
广州日报、成都商报….. 从甲地到乙地,一车以165公里时速开了12小时,离乙地380公里,甲乙两地有多远? (9岁娃答题:车车超速并疲劳驾驶【常识比知识重要】) 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起了一首诗: (许多人第一反应都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教辅给的答案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明月何时照我还”【何为标准答案?】) 八面玲珑+一步登天=? 三思而行+一气呵成=? 六亲不认+一触即发=? (答案是九霄云外、四面楚歌和七窍生烟,你能想到吗?【成语也能相加,这是语文还是数学?】)
这是一年级的语文老师给孩子布置的家庭作业——这是一年级的语文老师给孩子布置的家庭作业—— 家长陪孩子做到晚上十一点,都没有完成,家长和孩子都“哭”了——
教学围绕应试 课堂挪移知识 评价只看分数 课堂的“灌” 作业的“滥” 考试的“多” 管理的“死” 沉重的学业负担 过重的心理负担 乏味的校园生活 今天,中国 教育的现实图景 依然灰暗 睡眠不足活动缺乏健康受损激情丧失精神萎靡人格扭曲 学生苦 教师累 家长急 校长冤
3 3 3 中小学有效训练的问题 中小学有效训练的方式 中小学有效训练的反馈 一 二 三 中小学有效训练的真谛
超量训练,量变无法产生质变 训练超出国家政策规定和限量,比如资料过多、考试过多、作业过多等等。这些超量训练往往是不必要的机械式重复训练,如抄几十遍生字、词组,抄课文、习题等简单粗暴的训练方式。超出正常限度的训练量,会使教师和学生负担过重、精神压力过大,以至于产生厌教、厌学、畏学等不良后果。 低效训练的表现 1.题海战术,过度训练
超时训练,浪费学生发展的时间 超时训练是指任意延长学生训练时间,增加学生的训练总量,占用学生必要的休息时间进行大量训练。 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2013年9月4日征求意见稿):减少作业。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至六年级要将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要积极与家长互动,指导好学生的课外活动。
案例1: 2009年上海某区《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调查报告》指出,小学生整体课业负担还是偏重,尤其是学习存在困难的一小部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该区的这份调查面向全区所有小学的全体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师,一至五年级部分学生、家长和校长、教导主任,采用观察、问卷、座谈、访谈等方法进行。调查显示,每天完成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学生占48.29%,超过一半的学生回家作业完成时间在1小时以上,甚至有21.09%的学生回家作业时间达到及超过2小时。由于各学科教师之间缺乏协调,有时一天的作业量显得特别大。分析课业负担重的原因过程中,有22.79%的学生认为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作业的题目难度较大,完成起来有一定困难。 案例2:某项对中学生负担的调查显示,学生上课与作业平均竟达9.14小时/天,睡眠仅7.56小时,而体育锻炼每天根本达不到1小时。
教师与家长总想让孩子再多练一点,似乎练得越多,知识掌握得越牢固。同样的题目,简单机械地重复无数次,到了最后,孩子在做题时几乎是靠条件反射,而并不需要思考,这样的训练只能培养应试机器,不能提升学生能力。教师与家长总想让孩子再多练一点,似乎练得越多,知识掌握得越牢固。同样的题目,简单机械地重复无数次,到了最后,孩子在做题时几乎是靠条件反射,而并不需要思考,这样的训练只能培养应试机器,不能提升学生能力。 2.不看效果,重复训练
超标训练,即训练内容超出、超越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致于学生完成训练困难或不能完成训练。主要体现在:超标训练,即训练内容超出、超越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致于学生完成训练困难或不能完成训练。主要体现在: 晦涩的奥数 乱变的题型 生僻的难题 3.拔苗助长,超标训练
1.作业布置单向,“规定动作”多。 许多作业都是老师的要求或“命令”,是“要我做”,而不是“我要做”,很多学生在被动中养成了依赖的习惯。“自我要求的动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平时作业中难得一见。同时,老师布置作业的要求,常常“齐步走”、“一刀切”,没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容易使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简析
2.作业形式单一, “书面形式”多。如语文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中,只有“写”是“硬作业”。语文教学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中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写作训练都不尽人意。学生大量时间“泡”在阅读的题海里。各种练习测试卷也是家常便饭。
案例:一位老师在学生中做过一项“我与语文学习”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语文学习中,有78%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54%的学生为作业而苦恼,71%的学生把语文作业放在最后完成,38%的学生将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少写作文和日记等作为对语文教师的最大的希望。可见,传统的语文作业(如读读、背背、抄抄、写写、练练等)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湮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元凶。
3.作业内容单调,“机械劳动多”。抄写生字新词,抄课文注解,抄背诵篇目;课后练习或配套练习不分青红皂白全部要黑字落在白纸上。这类作业,含有大量重复的内容,思维含量低,单调乏味。经常做这样单调的作业,学习积极性、灵动性、创造性、趣味性自然会受到影响,作业必然成为“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3.作业内容单调,“机械劳动多”。抄写生字新词,抄课文注解,抄背诵篇目;课后练习或配套练习不分青红皂白全部要黑字落在白纸上。这类作业,含有大量重复的内容,思维含量低,单调乏味。经常做这样单调的作业,学习积极性、灵动性、创造性、趣味性自然会受到影响,作业必然成为“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
4.作业批改划一,老师统领多。有些评语刻板教条化,只是一些简单的等次,分数之类;有些作业虽然写了评语,但套语多,没有感染力,缺乏针对性;有的只是与“标准答案”作比对,非对即错;有些评讲,指导 的有效性不够,好多学生依然“不知所以然”。很多学生拿到作业本,也往往看一下成绩了事,而不去思考其中的“所以然”。
1.转变几个观念 (1)即便训练如何无聊,仍然是必要的,训练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过程,一种人格的修炼。 (2)生活有多广,学习就有多广,训练也应如此。 (3)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训练也要精心设计或选择。 (4)题海战术可能适宜某些学科,对有些学科效果不大。机械的、乏味的作业是一种折磨。 (5)培养学生自改能力,是解放自己,提高效益的好途径。 (四)问题解决的理性思考
2.坚持几个做法 (1)从单一走向多样。如语文要兼顾听、说、读、写;兼顾语文教学的五大板块。 “硬作业”“软作业”并举并重。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演讲会、辩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综合性专题活动等),来实施作业意图;可以营造班级语文学习的文化氛围 ,使学生享受语文作业的乐趣。 (2)从划一走向分层。适度把握作业的质和量,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要求,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小步前进,逐步提高。 (3)从本本走向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做作业。可以结合节日、时令、时事热点、地方风俗等,增强作业的情味性,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4)从苦改走向巧改。组织、调动、指导学生参与到作业的批改中。建立有效运作的管理机制。(计划、分工、督促、调控、指导),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事做,时时有事做。”
3 中小学有效训练的方式 二 能否让训练发挥应有的功能,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关键在于是否精心设计训练内容,创新训练方式,提高科学训练的含金量。所以,有效训练方式要注意四个度:温度—梯度—力度—尺度。
激发兴趣,使训练有“温度”。 学生对学习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汲取知识的过程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到学习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强化训练的趣味性十分重要。教师设计训练要在调动学生的兴趣上做文章,训练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训练时能持续在一个恒定的“温度”中并处于一种愉悦的环境,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乐趣。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在于如何通过训练的系统开发,把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从动物训练的层面提高到真正人性的高度。
尊重差异,使训练设计有“梯度” 学生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进行无差异的训练,势必会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一刀切的训练形式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训练需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训练设计必须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所区别,应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与“保基础、求发展”的原则开展训练,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 都有所获,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训练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培养能力。
学习方式是个人感知、组织、处理和保留信息时所偏好的方式 有效教学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长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这种基础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知识技能层面,二是学习习惯与方式方法层面,三是精神层面。这三个层面有的来自学生的接受学习,有的来自学生的发现学习,有的来自学生的自主建构学习,只有从多种因素入手,统筹兼顾,教学才能真正高效。 所以,训练要照顾每一个人的不同的学习方式。 案例2:照顾学生学习方式
问答、讲课、故事、讨论、演讲、辩论... 问答、讲课、故事、讨论、演讲、辩论... 听觉型学生(通过倾听、谈论和记笔记来学习)
图表强化、图像显示、发讲义、思维导图、流程图...图表强化、图像显示、发讲义、思维导图、流程图... 视觉型学生(通过观看来学习)
贴近生活,加大实践性训练的“力度” 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知识的生活原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而来自于生活实践中的训练,则是一个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就在身边,学习无处不在的方法,特别能激起学生完成训练的兴趣。 案例1:语文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观看新闻节目,记录自己最关注的新闻;观看影片,学写故事和影评;观察大自然中的某种现象,写观察日记;了解某种产品的性能、用途,学写产品说明书、广告语;背诵没有学过的古诗,在班上举办诗歌朗诵会;收集名人名言、歇后语、谚语、春联、民间故事,在班上交流……上述各种作业既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立足文本,把握拓展性训练的“尺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拓展训练是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拓展不能随意无度。教师要把握好拓展的尺度,这个“度”就是要从教材文本出发,拓展的内容要围绕文本重点来进行。 案例1:教学司马迁《渔父》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对屈原这个人物进行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教师可以印发《屈原列传》,并与前面所学的历史人物司马迁进行联系:他与屈原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以死明志,一个忍辱而生、以生践志。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设想某一天屈原与司马迁相遇,将会发生怎样的情形,展开想象,安排情节,设计对话,写一个短剧。这样的延伸既是对前面刚学过的内容的检测,又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入,学生在对比中可以对两个历史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有效训练的类型: (一)操作型训练:画一画、做一做、找一找 (二)生活型训练:设计类、体验类、调查考察类 (三)表演型训练: (四)作品型训练:
(一)操作型训练 操作型训练,是指提供动手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加深和拓展所学知识的训练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科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许多科学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通过动手实践,经过认真思考总结出来的。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上的。”
1.画一画,再现情境 大多数学生对形象直观、色彩鲜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涂涂画画的训练,用绘画的方式让学生巩固、运用所学知识。
案例1:最好的诠释——图画“诗歌” 袁卫星老师(苏州市教科院教研员)在接新一届高一学生时,就搞了个“互动式”的学情调查,把自己订阅多年的《诗刊》、《诗歌报月刊》等刊物和收集多年的诗集拿到班上,让学生们在阅读课上人手一本去读,读完后,完成考查式作业:用画画的形式,回答“诗是什么”。学生们绞尽脑汁,有的画上一个五线谱,说:诗是音乐的语言;有的画上酸、甜、苦、辣四个瓶,说:诗是生活的百般滋味;有的画上被丘比特之箭贯穿的两颗心,说:诗是爱情的结晶;有的画上各色人等回归理想的家园,说:诗是心灵的归宿;有的画上一张写着字的圣诞卡,说:诗是维系你我友谊的纽带;有的画上一只放飞的风筝,说:诗是儿童手中那根长长的线…… 点评:在这里,画一画这种形式,让学生把对诗歌的理解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一种不能言说的文学体裁变得感性、丰富、生动。
案例2:“画数学”的乐趣 学生学习了平移、旋转和对称的知识后,老师设计了如下操作型训练。 内容:每位同学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平移、旋转和对称的知识,设计一幅装饰画或风筝图样。 要求:按自己设计的比例把图样画在纸上并涂色,注明所设计的比例尺。 点评: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一件件艺术品。实践证明,画数学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数学作业,学生们在“画数学”的活动中品味着知识的魅力,体验着数学的乐趣。
2.做一做,验证事理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有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富而深刻。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3.找一找,体会特征 在星期天、节假日,可以布置学生到野外去找一找:可以找语文课文中介绍的动植物,如爬山虎、荷花、壁虎、蟋蟀等,亲眼看看与课文描写的特征是否一致。可以找数学中学习到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并把课堂上学习的《方向与位置》等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二)生活型训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要结合鲜活的生活素材,将原本单一、乏味、冷漠的训练题目放置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那些“僵硬的知识”、 “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有生命力的知识”,让学生感到训练不是板着面孔出现的,而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充满乐趣的事。
1.设计类 让学生根据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生活中的简单设计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生活型训练形式。 案例1:来自生活的语文作业 1.给自家大门题一幅对联。 2.给家里每个房间起名。 3.对着地图说自己的旅游见闻,写一份旅游区解说词。 4.评选去年全家十大新闻。 5.概述今天中午你所听到的小说连播的主要内容。 6.编写各类产品及公益广告。 7.给家里的任何一件物品写诗。 8.组建班级足球队、篮球队等,谱写队歌,撰写比赛最新报道。
9.到唐诗宋词里找自己的名字。 10.每人起一个笔名。 11.四人一个小组,办一份语文报纸。 12.假定筹建一处文化景观,写出设计思路。 13.写出**市街道名的分类,为新区拟出漂亮而实用的街道名。 14.写出与十二生肖各种动物有关的成语、歇后语、古诗句等。 15.在自家门前统计车流量,撰写城市交通疏导方案。 16.每人编写一本新版语文教材。 17.给最想见的十个人各写一封信。
案例2:编辑“班级日报” 学号轮流,每日出版 固定版面,内容自选 大家阅读,互找毛病 展示风采,乐在其中
2.体验类: 它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训练方式。它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提出了以感受、经历为指向的学习形式。
案例1: 上课铃声响了,于老师还没有到教室。小朋友们眼巴巴地望着教室门口。不料,走进教室的不是于老师,而是一位阿姨。 “小朋友,于老师在这上课吗?”小朋友点头。 “我是鼓楼区教育局的,局长要我通知于老师,今天下午两点,请他带着教学计划到教育局开会。我还有事,不等他了。等会儿于老师来了,请你们转告他,好吗?对了,告诉他千万别迟到。”这位阿姨说完,转身走了。 片刻之后,于老师进教室,说明迟到原因——刚才有位家长找。小朋友纷纷举手,说有一位阿姨也找于老师。 “阿姨姓什么?叫什么名字?”小朋友摇头。
“她多大岁数?个儿是高是矮?身体是胖是瘦?长相怎样?穿的什么衣服?”于老师依次问,学生依次回答。当小朋友生动形象、妙语连珠的将这位找人的阿姨从头到脚描述完毕,于老师十分兴奋的说:“哎呀,那不是教育局的方老师吗?肯定是她。”小朋友异常兴奋,觉得这半天没白说。又问:“方老师找我什么事?”孩子们又纷纷转述方老师的通知。第二节课,于老师请小朋友将方老师的外貌和送通知的事情写了下来。于老师说,写好以后,请方老师来,读给她听,看谁写得像。当方老师再次来到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争相为方老师读作文,写得像的,方老师就奖励一张小卡片。孩子们开心极了。“她多大岁数?个儿是高是矮?身体是胖是瘦?长相怎样?穿的什么衣服?”于老师依次问,学生依次回答。当小朋友生动形象、妙语连珠的将这位找人的阿姨从头到脚描述完毕,于老师十分兴奋的说:“哎呀,那不是教育局的方老师吗?肯定是她。”小朋友异常兴奋,觉得这半天没白说。又问:“方老师找我什么事?”孩子们又纷纷转述方老师的通知。第二节课,于老师请小朋友将方老师的外貌和送通知的事情写了下来。于老师说,写好以后,请方老师来,读给她听,看谁写得像。当方老师再次来到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争相为方老师读作文,写得像的,方老师就奖励一张小卡片。孩子们开心极了。 其实,这一切都是于老师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进行写作训练刻意安排的。
案例2:于老师搬了一台轧面机到教室。告诉孩子们:教育局食堂的孙师傅为了改善老师的伙食,买了一台轧面机,可是孙师傅没有文化,看不懂说明书,来请教于老师。老师想请同学们讲给孙师傅听,不知大家愿意否?案例2:于老师搬了一台轧面机到教室。告诉孩子们:教育局食堂的孙师傅为了改善老师的伙食,买了一台轧面机,可是孙师傅没有文化,看不懂说明书,来请教于老师。老师想请同学们讲给孙师傅听,不知大家愿意否?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于是大家看说明书(事先复印好的),实地操作(于老师又借了三台机器)。掌握之后,再教孙师傅。教完之后,让学生写一则日记——记下自己刚才的所看所作所感所想。日记的内容出乎意料的广泛:有写我当小老师的,有写不耻下问的孙师傅的,有议论没有文化寸步难行的,还有写小巧玲珑的轧面机的……其实,教育局根本没有食堂,更没有孙师傅其人,当然也更没有买轧面机之事。这个言语交际的情境是于老师模拟创设的。
点评: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学功力深厚同时又具有鲜明教学个性的特级教师,于老师两处不动声色地模拟了贴近孩子生活的情境,将教学内容与情境性学习完美设计为一体,让学生写“现在进行时”的生活事件,这种带有真实任务的情境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欲望。同时,通过师生对话、实地操作机器等,使孩子们充分体验、感知,使习作训练真正落到实处。点评: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学功力深厚同时又具有鲜明教学个性的特级教师,于老师两处不动声色地模拟了贴近孩子生活的情境,将教学内容与情境性学习完美设计为一体,让学生写“现在进行时”的生活事件,这种带有真实任务的情境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欲望。同时,通过师生对话、实地操作机器等,使孩子们充分体验、感知,使习作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3.调查考察类: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社会调查是获取所需材料的基本方法之一。社会调查的具体方法很多,比较适合中小学生的是访谈和问卷。访谈是指调查者通过对访谈对象的访问、谈话,向访谈对象征询意见。访谈可以是面谈,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媒介进行。
案例1:学完《宗教和风俗节令》后,请学生调查本地还有哪些民俗,当地人信仰哪些宗教等,或去了解有关庙会的资料。 点评: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人或事,比较方便调查。而且,从亲近的事物入手,学生也会有亲近感,更乐意去完成。
案例2:在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之前,布置学生去调查、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然后再到课堂上交流。在学完“认识厘米、分米、米”后,可以布置学生测量一下自己身上各部位的长度,并以“我身上的尺子”为题写一则数学调查日记。 点评:学生看到这个题目,好奇心立刻被激发了:原来我们身上还藏着许多尺子呢!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自然被激发了出来。
(三)表演型训练 表演型训练是指采用艺术手段(包括艺术的语言、表情、动作和道具)达到审美效果的一种训练方式。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中的角色性质,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分别扮演角色,并在课堂上或课外活动中进行表演,通过对各个角色的性格、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把握,把这个角色演绎出来,从而达到更深刻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
以战争篇的代表剧——《花木兰》来说,教师以《木兰诗》一诗为主线,穿插了杜甫的《兵车行》,表现了战乱纷纷,人们颠沛流离的场面;加入了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刻画出花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戚和辛酸;加入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描绘出木兰出征在外思念家乡父母的情怀……最后以《少年中国说》中选句结尾,让所有的孩子感到重任在肩。孩子们饶有兴致的进行剧本的学习与排练、表演,根据各自的外形气质和声音特点等,分别扮演剧中的人物,虽然教师没有解释任何一句,以战争篇的代表剧——《花木兰》来说,教师以《木兰诗》一诗为主线,穿插了杜甫的《兵车行》,表现了战乱纷纷,人们颠沛流离的场面;加入了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刻画出花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戚和辛酸;加入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描绘出木兰出征在外思念家乡父母的情怀……最后以《少年中国说》中选句结尾,让所有的孩子感到重任在肩。孩子们饶有兴致的进行剧本的学习与排练、表演,根据各自的外形气质和声音特点等,分别扮演剧中的人物,虽然教师没有解释任何一句, 但是孩子们在连续排练,反 复诵读中,脸色变得渐渐 凝重,声音也沉稳了很多, 甚至声泪俱下,入情入境。
作品型训练是给学生营造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学生在训练中完成的任务都通过作品展示的方式宣传给大家,学生可以从中评价和学习同学作品的优点,也可以得到大家对自己作品的肯定,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作品型训练是给学生营造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学生在训练中完成的任务都通过作品展示的方式宣传给大家,学生可以从中评价和学习同学作品的优点,也可以得到大家对自己作品的肯定,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作品型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