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k likes | 1.54k Views
第一章 清洁生产概述. 第一节 清洁生产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一. 清洁生产的提出历程. 1.国际. 1990 年 10 月. 1992 年 6 月. 1994 年 5 月 ,. 2. 国内 20 世纪 80 年代 20 世纪 90 年代 2003 年 1 月 1 日. 二、清洁生产的定义. 清洁生产是一项实现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环境策略,其定义有两种表述: 1. “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 ” 。. 具体来讲: ①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少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降低废物毒性;.
E N D
第一章 清洁生产概述 第一节 清洁生产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一.清洁生产的提出历程 1.国际 1990年10月 1992年6月 1994年5月, 2.国内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003年1月1日 二、清洁生产的定义 清洁生产是一项实现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环境策略,其定义有两种表述: 1.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 具体来讲: ①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少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降低废物毒性; ②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③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实行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和服务三个方面。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实行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和服务三个方面。 对生产过程而言 它要求采用清洁工艺和清洁产生技术,清洁的原料和燃料,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以及通过源削减和废物回收利用来减少和降低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产品和服务而言 实行清洁生产要求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实行全过程管理控制,不仅要考虑产品的生产工艺、生产的操作管理、有毒原材料替代、节约能源资源,还要考虑产品的配方设计、包装与消费方式,直至废弃后的资源回收利用等环节,并且要将环境因素纳入到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2.法律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明确规定,所谓清洁生产:是指不断 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 理、综合利用,从源头消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 务和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 害。并对清洁生产的管理和措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三、清洁生产工作的主要内容 清洁生产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a)政策和管理研究; (b)企业审计; (c)宣传教育; (d)信息交换; (e)清洁技术转让推广; (f)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和示范。
清洁生产工艺是: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环境问题的工艺技术。它要求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必须兼顾削减或消除危险废物及其他有毒化学品用量;关键是改善劳动条件,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并且能够生产安全的、与环境兼容的产品,这是技术改造和创新的目标。清洁生产工艺是: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环境问题的工艺技术。它要求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必须兼顾削减或消除危险废物及其他有毒化学品用量;关键是改善劳动条件,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并且能够生产安全的、与环境兼容的产品,这是技术改造和创新的目标。 清洁产品是:从产品的可回收利用性、可处置性、可重新加工性等方面考虑,要求产品设计者本着产品促进污染预防的宗旨来设计产品。 根据清洁生产的不同侧重点,形成了清洁生产的多种战略与方法,主要有污染预防、减少有毒品使用、为环境而设计。 1.污染预防(pollution prevention) 主要措施是通过源削减和就地再循环,避免和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数量和毒性)。源削减的途径主要为:
(a)产品改进, (b)投入替代 (c)技术革新 (d)内部管理优化 (e)原材料的就地再利用 2.削减有毒品使用(toxic use reduction,TUR) TUR与污染预防最大的区别在于所关注的原材料的范围不同。 TUR一般以有毒化学品名录为依据和目标,尽可能使用有毒化学品名录以外的化学品;污染预防的范围则要宽得多。
TUR通常有以下途径: (a)产品重配方,重新设计产品使产品中的有毒品尽可能少; (b)原料替代,用无毒或低毒的物质和原材料替代生产工艺中有毒或危险品; (c)改变或重新设计生产工艺单元; (d)改善工艺现代化,利用新的技术和设备更新现有工艺和设备; (e)改善工艺过程和管理维护,通过改善现有管理规程和方法高效处理有毒品; (f)工艺再循环,通过设计,采用一定方法再循环,重新利用和扩展利用有毒品。使有毒品循环使用。 3.为环境而设计(design for environment,DfE) 目前DfE主要涉及以下几种: ①消费服务方式替代设计
②延长产品寿命期设计, ③原材料使用最小化和选择与环境相容的原材料, ④物料闭路循环设计 ⑤节能设计,降低生产和使用阶段的能耗; ⑥清洁生产工艺设计; ⑦包装销售设计
第二节 清洁生产的意义及发展 一、清洁生产的意义 1.经济发展状况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 2.我国工业污染状况 (1)总体情况 我国总体环境状况仍趋向恶化。在我国的环境污染中,工业污染占全国负荷的70%以上,每年由工厂排出S02 1.6ⅹ107t使我国酸雨面积不断扩大, 工业废水每年排放量达231 ⅹ108t, 固体废物达7 ⅹ108t。 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 (2)行业情况 (3)我国化学工业污染防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产 品 环氧丙烷 生产工艺 氧醇法、氧化法 排污系数/(kg/t产品) 0.005~8.5 178~560 废 气 废 水 固体废物 环氧乙烷 氧化法 0.25~47.5 630 国 外 国 内 国 外 国 内 国 外 国 内 丙烯酸乙脂 酯化法 0.265~2.65 22.7 氯乙烯 氧氯化法 4.9~12 113~220 0.33~4.35 837 0.05~4.0 211 乙醛 氧化法 0.6~13.9 10800~40000 乙苯 烷基化法 0.29~1.7 4.8 1.9~21.5 2867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酯化法 微量~54 1 170 丙烯腈 氨氧化法 0.017~200 5882 0.002~34.1 2592 表1-1 八种产品国内与国外同类装置排污系数比较
清洁生产与过去的环境政策不同,过去的环境政策强调末端治理,即当污染产生后在排污口和烟囱口通过处理和处置进行污染控制;这种方法具有严重的经济与环境上的弊端。清洁生产与过去的环境政策不同,过去的环境政策强调末端治理,即当污染产生后在排污口和烟囱口通过处理和处置进行污染控制;这种方法具有严重的经济与环境上的弊端。 3.末端治理具有经济与环境上的弊端。 首先,污染控制方法通常以单一环境介质(如空气、水和陆地)为目标对污染物进行控制,这种方法鼓励污染向未控制的介质中转移, 例如在解决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过程中可能产生粉尘和污泥的陆地污 染问题。 其次,污染控制方法通常只集中在控制大型污染源,但是未受控 制的小污染源可能超过受控制的大污染源。 第三,这种方法按照固定要求(排放标准)接近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未能鼓励排污者将污染减少到最小量排放。
第四,污染控制方法鼓励企业花费巨额环境投资用于污染控制技术,而不是用于改进生产方式,改变原料,加强设备维护等花费低、效益高的污染预防技术。 这样,我们面临着—个相互矛盾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我们花费大量资金与资源处理污染,而处理的结果又有新废物产生,又需要资源来处理它;另一方面,我们的环境质量只得到局部改善,而更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对人类与环境造成新的威胁。因而,只有实行污染预防的办法预防废物(污染物)的产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矛盾。 由表1—1可以看出,我国在清洁生产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距离,尤其体现在原材料的消耗、“三废”的产生及清洁生产的管理等方面,因此在我国提倡和发展清洁生产方面有较大的空间,在我国提倡和发展清洁生产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清洁生产的发展 联合国环境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还制定了清洁生产计划,主要包括五项内容: (a)建立国际清洁生产信息交换中心(ICPIC); (b)出版“清洁生产简讯”等有关刊物; (c)成立若干工业行业工作组致力于废物减量的清洁生产审计,编写清洁生产技术指南; (d)进行教育和培训; (e)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家建立国家清洁生产中心等。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如硫酸工业的水洗流程改为酸洗流程,一转一吸改为两转两吸,减少了酸性废水及S02废气的排放;又如氯乙烯生产中由乙炔法改为乙烯氧氯化法避免了废汞触媒的污染等。陆续研究开发了许多清洁生产技术,为清洁生产的实施打下了基础。 我国对清洁生产的管理也日益重视,专门成立了中国国家清洁生产中心、化工部清洁生产中心及部分省市的清洁生产指导中心,逐步建立和健全了企业清洁生产审计制度,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帮助下进行了数十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计,并取得良好效果。建设(改扩)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此为立项审批的重要依据。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清洁生产水平将会不断地提高。
第三节 清洁生产的实施 废物产生原因 清洁生产机会和方案 原材料贮运管理 (1)原料质量不稳定,杂质多,造成物料消耗高,催化剂中毒,副产物多 (2)原料贮运管理不当,物料损失率高 (3)设备备品备件质量差,阀门内漏,压盖不严,造成泄漏 (4)使用有毒物料,工作环境差,废物污染严重 原材料改变 (1)加强原料质量控制,实行精料政策,进行原料提纯加工,提高原材料品质 (2)加强原料进出厂计量和贮运管理,将原料在厂内加工,改进包装运输方式,贮槽加溢流报警装置,减少原料流失 (3)加强备件质量检验和改进采购程序,杜绝不合格备品进厂,定期进行检查维修 (4)改变产品配方,替代有毒原材料,加强员工健康监护 表1-4 废物产生原因及清洁生产实施方案
工艺技术设备和操作 (1)生产工艺落后,流程过长,能耗高,收率低,废物产生量大 (2)设备器材陈旧,造成物料泄漏和事故停车 (3)仪表系统老化,计量不准,工艺指标不能及时调控,造成原料浪费和产品不合格(4)设备管线布局不合理,管路控制阀门少,无法消除局部泄漏 (5)设备选型不当,大马拉小车;设备热效率低,能源浪费严重 (6)催化剂使用多年,活性下降,产品收率低,副产物多 (7)水、电、气公用工程供应不稳定,夏季制冷系统达不 到工艺要求,造成事故停车和废物产生 工艺技术改进和优化操作 (1)改革生产工艺,采用无废/低废工艺,局部改进工艺技术,使用高效反应器,分离精制技术等 (2)更新设备,定期进行预防性维护保养 (3)仪表改造与更新,加强仪表设备管线维修保养,及时校正(4)适当调整管线布局,使之有序化,增添必要的控制仪表和阀门,提高自控平 (5)改换设备,节电降耗或安装变频器,降低能耗,进行余热回收提高热效率 (6)更换或采用新型高效催化剂提高反应效率 (7)改造制冷系统,增加制冷设备,加强调度,保证水、电、气供应,消除废物产生
(8)工艺靠手工控制,自动监控不及时,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流量等不能控制在最佳状况下(8)工艺靠手工控制,自动监控不及时,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流量等不能控制在最佳状况下 (9)市场需求变化造成产品品种改变,增加设备清洗次数,增大废水、废溶剂产生量 生产管理与维护 (1)员工不重视安全环保,清洁生产意识差,不注意节水节能 (2)工人不按要求操作,工艺条件控制不稳,物料称量不准确,劳动纪律松懈 (3)设备管线跑、冒、滴、漏严重,生产、生活用水长流,浪费大 (4)工人违章操作,安全意识差,事故发生频繁 (8)增加必要的仪器仪表,实现生产自动控制,优化工艺条件 (9)合理安排生产,改进清洗程序,减少设备清洗次数 强化内部管理 (1)加强清洁生产教育,提高责任心 (2)严格工艺控制和操作条件,按操作规程操作,加强岗位责任制和培训 (3)严格巡回检查和设备维护,及时消除跑、冒、滴、漏现象 (4)将生产经济指标、能源、资源消耗与个人奖金挂钩,定期进行员工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废物回收利用 (1)工艺冷却水和蒸汽冷凝液直接排放 (2)冷凝系统不凝气,真空系统安全排放,设备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工艺粉尘无组织排放 (3)固体废物和蒸馏残液存放处置不当 废物厂内回收利用 (1)实行清污分流,间接冷却水循环使用 (2)采取吸收吸附措施,回收有用物质的循环利用;采用专用集尘装置,分别收集粉尘回收用于生产 (3)采取防渗、防扬散措施,厂内进行再资源化
一.强化内部管理 1.物料装卸、贮存与库存管理 程序包括: ①对使用各种运输工具(铲车、拖车、运输机械等)的操作工人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器械的操作方式、生产能力和性能; ②在每排贮料桶之间留有适当、清晰空间,以便直观检查其腐蚀和泄漏情况; ③包装袋和容器的堆积应尽量减少翻裂、撕裂、戳破和破裂的机会; ④将料桶抬离地面,防止由于泄漏或混凝土“出汗”引起的腐蚀; ⑤不同化学物料贮存应保持适当间隔,以防止交叉污染或者万一 泄漏时发生化学反应; ⑥除转移物料时,应保持容器处于密闭状态;
⑦保证贮料区的适当照明。 2.改进操作方式,合理安排操作次序 3.改进设备设计和维护,预防泄漏的发生 预防泄漏计划的内容主要有: ①在装置设计时和试车以后进行危险性评价研究,以便对操作和设备设计提出改进意见,减少泄漏的可能性; ②对容器、贮槽、泵、压缩机和工艺设备以及管线适当进行设计并保持经常性维护保养; ③在贮槽上安装溢流报警器和自动停泵装置,定期检查溢流报警器; ④保持贮槽和容器外形完好无损; ⑤对现有装料、卸料和运输作业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⑥铺砌收容泄漏物的护堤; ⑦安装联锁装置,阻止物料流向已装满的贮槽或发生泄漏的装置;
⑧增强操作人员对泄漏严重后果的认识。 4.废物分流 分流项目包括: (1)将危险废物与非危险废物分开 当将非危险废物与危险废物混在一起时,它们将都 成为危险废物,因而不应使两者混合在一起,以便减少需处置的危险废物量,并大大节省费用。 (2)按废物中所含污染物,将危险废物分离开,避免相互混合。 (3)将液体废物和固体废物分开 将液体废物和固体废物分开,可减少废物体积并简化废水处理。例如,含有较多固体物的废液可经过过滤,将滤液送去废水处理厂,滤饼可再生利用或填埋处置。 (4)清污分流 将接触过物料的污水与未接触物料的废水,如间接冷却水分开,清水可 循环利用,仅将污水进行处理。
5.制定提高员工素质与建立激励机制的人事管理措施5.制定提高员工素质与建立激励机制的人事管理措施 (1)制定废物减量计划 (2)制定职工培训计划 (3)实行奖励制度 (4)实行费用分摊的财务管理策略 二、工艺技术改革 工艺技术改革主要采取如下四种方式 1.生产工艺改革 改革生产工艺,减少废物产生体现在三个方面:是指开发和采用低废和无废生产工艺和设备来替代落后的老工艺,提高反应收率和原料利用率,消除或减少废物产生量。 ①采用低废和无废生产工艺和设备替代落后的老工艺
例如:采用流化床催化加氢法代替铁粉还原法旧工艺生产苯胺,可消除铁泥渣的产生。例如:采用流化床催化加氢法代替铁粉还原法旧工艺生产苯胺,可消除铁泥渣的产生。 旧工艺 新工艺 废渣量 2500kg/t产品 减少到: 5kg/t产品, 并降低原料和动力消耗。 蒸汽消耗 35t /t产品 降为: 1t /t产品, 电耗 220kW·h /t产品 降为: 130kW·h /t产品 , 苯胺收率达到99% ②采用高效催化剂提高反应选择性和产品收率,也可提高产量、减少副产物生成和污染物排放量。 例如:丁二烯生产的丁烯氧化脱氢装置原采用钼系催化剂,由于转化率、选择性低,污染严重,后改用铁系B-02催化剂,选择性由70%提高到92%,丁二烯收率达到60%,因而大大地削减污染物排放量。见表1—5、表1—6。
催化剂名称 废水量/(t·t1 ) COD/(kg·t—1 ) 一C=O/(kg·L—1 ) 一COOH/(kg· t—1 ) pH值 铁系B-02催化剂 钼系催化剂 19.5 23 180 220 12.6 39.6 1.78 30.6 6.32 2~3 表1-5 丁烯氧化脱氢废水排放对比① ①以生产1t丁二烯计。
催化剂名称 废水量/(t·t—1) COD/(kg· t—1 ) 一C=O/(kg·L—1 ) 一COOH/(kg· t—1) pH值 铁系B-02催化剂 钼系催化剂 19.5 23 180 220 1.6 39.6 1.78 30.6 6.32 2~3 表1-6 丁烯氧化脱氯废气排放对比① ①以生产1L丁二烯计。 ③在工艺技术改造中应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和大型装置 以乙烯生产为例,乙烯装置的废水排放量与装置的规模、工艺 设备类型以及原料种类有密切关系。不同规模和原料乙烯装置废液 排放数据比较见表1—7。
表1-7 不同规模和原料乙烯装置的废液排放数据比较 生产规模/(×104t·a—1) 裂解炉类型 原 料 工艺废水/(t·t—1) 废碱液/(t·t—1) 其他废水/(t·t—1) 30 11.5 7.2 0.6 管式炉 管式炉 砂子炉 蓄热炉 轻柴油 轻柴油 原油闪蒸油 重油 0.23~0.28 3.48 2.22 4.0 0.01--0.02 0.173 0.11 1.5~2.5 含硫废水0.1~0.15 排砂废水22.4 2.工艺设备改进 例如,北京某石油化工厂乙二醇生产 经过设备改造后,该厂废水量削减3.2×104 t/a,COD负荷削减470t/a, 每年可减少污水处理费20.8万元。此外,因提高产品收率, 每年可多回收产品384t,价值123.84万元, 并且年节约物料消耗31.17万元。
3.工艺控制过程的优化 4.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监测调节工作参数, 三.原料的改变 原料改变包括: (a)原材料替代(指用无毒或低毒原材料代替有毒原材料); (b)原料提纯净化(即采用精料政策,使用高纯物料代替充配粗料)。 四.产品的改变 1.产品性能改善 2.产品配方改变 五.废物的厂内再生利用技术 废物再生利用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废物利用与重复利用 (2)再生回收 废物再生利用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首先考虑将废物在本厂内就地回收利用 ②尽可能考虑全厂集中回收
第二章 清洁生产审计 第一节 清洁生产审计程序 1.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推进清洁生产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制定特殊的政策以鼓励企业推行清洁生产; ②进行产业和行业结构调整; ③支持工业的清洁生产示范项目; ④为工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⑤进行清洁生产教育,提高公众的清洁生产意识。 2.企业要做的工作 ①进行企业清洁生产审计; ② 研究清洁生产技术; ③进行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④进行产品生态设计; ⑤定长期的企业清洁生产计划; ⑥对职工进行清洁生产的教育和培训。
3.什么是企业清洁生产审计 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是评估企业生产的清洁与否或清洁程度的一种手段或方法。它是对现在的或计划进行的工业生产实行预防污染的分析和评估,在分析和评估过程中制定并实施减少能源、水 和原材料使用,消除和减少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的使用,减少各种废弃物排放及其毒性的方案。 4.清洁生产审计的总体思路为: 判明废弃物的产生部位,分析废弃物产生原因,提出方案减少或消除废弃物。 5.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的目的 寻找企业生产中不符合清洁生产的环节和做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实现清洁生产。 6.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的程序
第二节 行业清洁生产审计要点说明 清洁生产审计程序及各阶段要求要点如下 一、筹划与组织 (一) 目的 通过宣传动员使企业从上到下对推行清洁生产,实现从源头削减废物的作用和意义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消除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便于清洁生产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工作内容要点 (1)取得企业领导的支持向企业领导汇报国家推行清洁生产的方针以及对清洁生产审计工作要求,宣传清洁生产的概念与“末端治理”的区别,介绍其他工厂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取得的成果以及本企业存在的实行清洁生产机会和可能效益,以获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承诺与支持。
(2)组建审计小组按照对组长和成员要求的条件选择适当人员,组长由主管企业生产技术、环保的厂长或总工程师担任;成员应包括环保科、技术科、企管部门以及审计重点车间主任、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审计小组人数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应有3~5名成员,审计小组成立后应明确人员的责任及职责分工。 (2)组建审计小组按照对组长和成员要求的条件选择适当人员,组长由主管企业生产技术、环保的厂长或总工程师担任;成员应包括环保科、技术科、企管部门以及审计重点车间主任、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审计小组人数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应有3~5名成员,审计小组成立后应明确人员的责任及职责分工。 (3)制定审计工作计划 (4)开展宣传教育 二、评估 (一) 目的 本阶段通过实测审计重点生产工艺单元操作的输入/输出物料流,完善物料平衡,分析废物产生的原因,为下一步方案的产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内容要点 1.汇总审计重点资料 ①将重点审计产品的生产工艺划分为若干个工艺单元(操作工序),列出单元操作及功能。 ②按生产单元操作编制工艺方框图,并标示出全部输入和输出的工艺物料流(原料、产品、副产物及废物等)、原料投入点与废物产生点。 ③编制带控制点的主要设备流程图,标出各主要设备名称、功能、物流及废物流出入口,监控点及手段。 2.实测输入与输出物流 ①制定实测计划; ②实测输入与输出
⑴工艺输入: 工艺输入包括:原料、添加剂、催化剂、工艺水、能源等,并结合原料进货记录检查物料在贮存和输送过程中的损失; 用水量:通过查水表实际读数,查清各生产工序实际用水量(包括冷却水、清洗用水、进入产品水、其他用水)。 注意:在确定工艺输入时有些废物已被直接回用于生产中(如洗涤水重复利用),对这些废物要进行定量,并做出记录,避免物料平衡时重复计算。
(2)工艺输出 工艺输出包括:产品、副产物、中间产品及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及废液等。产品、副产物中间产品输出的测量与原料输入测定方式相同,废物输出量的测定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对由于客观条件不能进行实测的废物,应请有经验的工艺工程师根据化学计算法估算出。 废物流数据应包括:排放(产生)量、有害污染物浓度(pH值、COD、BOD5及有害物质浓度)、排放(产生)点、排放去向、排放方式(连续、间断)等。 废水采样要求:对连续排水可取混合样(10h)代表这段时间平均废水情况,当废水波动较大时,可考虑根据流量之比确定每次采样量。
3.建立物料平衡 ①根据各单元操作的输入、输出数据,做出单元操作输入、输出汇总表,其表格见表2-1和表2—2。 输 入 物 输 出 物 单元操作 名 称 数 量 成 分 名 称 数 量 成 分 名 称 浓 度 数 量 名 称 浓 度 数 量 1 2 : 表2-1 各单元操作数据汇总
输 入 输 出 输 入 输 出 输入物 数 量 输出物 数 量 输入物 数 量 输出物 数 量 原料1 原料2 辅料1 产品 副产品 废水 辅料2 水 废气 废渣 表2-2 输入输出数据汇总 ②根据各单元操作汇总资料 编制出产品全生产工艺的物料平衡流程图 如图2—2所示。
③核查单元与总物料平衡,确定缺少的数据,初步确定输入与输出是否基本平衡。③核查单元与总物料平衡,确定缺少的数据,初步确定输入与输出是否基本平衡。 ④进行物料平衡误差计算,查找物料不平衡的原因并对可能出现的不准确数据或计算错误,重新测定和计算,必要时请车间技术人员帮助评议审核,将误差值减少到最低程度。 4.分析废物产生原因 通过对物料平衡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a.判断出废物的主要来源、废物产生原因,认识无法解释的损失; b.确定应重点削减的废物流(数量大、毒性大者); c.查明超过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的操作,从原料投入、贮运、生产工艺技术、内务管理、工艺操作优化等方面对废物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d.计算出“三废”造成的经济损失(废物处理处置费用、资源能源费用、产品流失和原料流失损失等)。
5.提出并实施无费用/低费用方案 结合工厂具体情况,适时实施无费用低费用清洁生产方案,并对实施效果做出评价。 三、方案产生和筛选 (一) 目的 根据废物产生原因分析的结果,制定出清洁生产方案,并通过筛选排除不合理或不适用的方案,确定出3个以上有前途的中费用或高费用方案,供下一阶段进行可行性分析。同时还要及时总结已实施的无/低费用方案的实施效果。 (二)工作内容要点 1.产生方案 参照同行业企业排污先进水平和污染预防技术进行对比分析,从产品改变、原材料替代、工艺技术改革、工艺过程优化、加强内部管理和废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结合工厂实际制定出清洁生产方案。
具体步骤如下: ①召开有车间主任、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技术、环保等有关主管科室人员参加的专题会议,或以书面方式广泛征求对废物削减的建议。 ②收集研究国内外同行业企业污染预防、清洁生产的信息资料。 ③创造畅所欲言的氛围,人人参与,鼓励提出创造性见解,不拒绝任何一种建议方案。 ④引入经济激励机制,对提出重大可行建议者根据实施效果给予必要的奖励。 2.分类汇总和筛选方案 ①方案汇总,将全部方案编号、填写备选方案汇总表(内容包括编号、方法类型、方案名称、方案简介、预期环境改善和经济效益)。 ②对各项方案进行初步分析和分类,将其分为无/低费用方案、初步可行的中/高费用方案和不可行方案三类。
③方案筛选: 对无/低费用方案立即实施, 对初步可行的中/高费用方案可以采用权重总和法进行评分筛 选,择优选择3个以上方案进行下一步可行性分析,评判基准和权 重范围如下: 评判基准 权重范围 评判基准 权重范围 减少环境危害 10~8 技术可行 8 ~ 6 经济可行 l0 ~ 7 易于实施 6 ~4 权重总(加)和法 选择清洁生产中关注的几项重要因素,按重要程度列出权重值(W),范围为1~ 10;对每一重要因素进行评分(R)范围为1 ~ 10;计算每一被选对象所得分数(得分= W. R);计算每一被选对象中各重要因素得分加和,得出总分=∑ W. R,而选其中总分值最大的作为本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审计对象。例如:
3.继续实施无/低费用方案和核定汇总实施效果 结合工厂、车间具体情况,继续实施低费用方案,并对实施效果进行核定汇总,包括实际投资、运行费用及实际取得的环境改善和经济效益。 4.编写清洁生产中期审计报告 报告应简述前三个阶段开展的工作,说明初步审计结果、备选方案内容、实施简单低费用方案的结果,并且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办法。将初步审计结果向工厂、车间、科室领导和有关人员汇报,进一步征求意见,中期报告应经厂领导认可。
四.可行性分析 (一) 目的 可行性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对以上筛选出的有前途的污染预防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环境和经济可行性评估,以确定其削减废物的实际可行性并提出优先实施的顺序。 (二)工作内容要点 一项清洁生产方案要能得到实施,首先要技术上可行;其次是能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标,满足环境法规的要求;第三是经济上有利可得。可行性分析工作要点如下: 1.进行技术评估 技术评估是为了确定建议的方案是否在应用中能正常发挥作用,技术评估需考虑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①技术的先进性(与国内外先进技术对比分析)? ②技术的安全可靠性? ③技术的成熟性,有无实施先例? ④产品质量是否受到影响? ⑤对装置的生产能力(产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⑥车间现场是否有空间供安装废物减量设备? ⑦原有的公用工程设施是否可用,还是必须新建? ⑧新设备、物料或操作程序与原有操作程序、工艺流程及生产能 力是否相容? ⑨新系统安装如需要停产,其工期长短? ⑩对生产管理的影响(操作控制的难易?运行维护的难易?)? ⑪新系统运转维护是否需要有特别经验的工人,设备制造销售厂家能否提供相应服务? ⑫施工许可证的申请?
注意:技术评估需要各类人员的经验,应当事先征求所有可能受影响的部门和人员对方案的技术可行性意见;这些人员可能包括生产、维修、质量控制和采购人员。如果清洁生产方案会造成产品变化,应进行必要的市场调查,以便确定合适的技术途径、产品需求和生产规模。如果方案要求改变生产方法和投料,应仔细评价其对最终产品的影响。设备改进方案或工艺改革方案需要的投资较多并可能影响到生产能力或产品质量,因而对这类方案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有时可能还需要进行实验室或中间规模验证试验,还可以考察国内已建的类似装置,听取富有实际经验的操作人员的意见,或访问设备制造与供应厂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注意:技术评估需要各类人员的经验,应当事先征求所有可能受影响的部门和人员对方案的技术可行性意见;这些人员可能包括生产、维修、质量控制和采购人员。如果清洁生产方案会造成产品变化,应进行必要的市场调查,以便确定合适的技术途径、产品需求和生产规模。如果方案要求改变生产方法和投料,应仔细评价其对最终产品的影响。设备改进方案或工艺改革方案需要的投资较多并可能影响到生产能力或产品质量,因而对这类方案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有时可能还需要进行实验室或中间规模验证试验,还可以考察国内已建的类似装置,听取富有实际经验的操作人员的意见,或访问设备制造与供应厂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经过技术评估之后,对不需要较多投资的方案或对产品质量、生产能力无重要影响的可行方案应尽快加以实施,对评估后认为不实用的或预计会降低产品质量的方案应抛弃,对技术可行的其他方案继续进行环境与经济评估。
2.进行环境评估 污染预防一般都有明显的环境效益,但有时也带来某些不利影响,在对比污染预防方案实施后可能对环境的影响时,审计小组应当权衡每个方案对环境带来的利与弊。 环境评估应考虑下述几方面的问题: ①是否能减少废物产生量? ②生产过程中废物排放量和污染物毒性的变化? ③污染物从一种环境介质向其他介质转移的可能性?是否产生新污染问题?有无二次污染或交叉污染? ④污染物性质,如可降解性、可回收性的变化? ⑤替代原料和工艺改革对环境的影响? , ⑥能源消耗的变化? ⑦新系统对操作工人是否安全?生产安全性的变化(如防火、防爆)?
⑧现行环境法规方面是否有障碍? 为了做出合理的评价,审计小组应广泛收集关于产品、原料、工艺组成单元的环境影响资料,评价过程中应考虑产品生产整个过程 3.进行经济评估 经济可行性评估的目的是将清洁生产项目增加的费用与所获得的节省和利润相比,通过可盈利性分析确定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1)评估的内容 ①总投资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及相关的附加费用) ②年运行费用总节省金额,包括三部分: (a)直接费用的节省,即将废物削减方案的投资和操作费用与该方案可获得的利润相比较; (b)间接费用的节省,包括遵守环境法规的费用,如许可证申报费、管理费、检测费、环境罚款以及避免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如清理污染物费用、人员伤害赔偿费等;
(c)难以确定的效益(由于改进产品质量、改善公司声誉与形像和公共关系而增加的产品销售额,通过改善劳资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减少卫生保健费用以及改善与环境执法部门关系带来的效益(c)难以确定的效益(由于改进产品质量、改善公司声誉与形像和公共关系而增加的产品销售额,通过改善劳资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减少卫生保健费用以及改善与环境执法部门关系带来的效益 (2)评价指标项目经济可行性的财务分析可参考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清洁生产项目财务评价主要根据3个评价指标,即投资偿还期(pay back period)、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和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 投资偿还期是指一个项目产生的累计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所需要的时间。 净现值指按部门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或设定折现率,将项目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现成建设起点(建设初期)的现值之和。 内部收益率指项目在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