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1870 年以后的世界历史 The World History Since1870

1870 年以后的世界历史 The World History Since1870. 北京大学通选课 2003 年 2—6 月 教员:历史学系副教授 牛可 博士 电话: 62759758 (宅) 62751658 (办) Email: niuke@263.net niukepku@sohu.com. 基本参考书目. 斯塔夫里亚诺斯, 《 全球通史: 1500 年以后的世界 》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1999 年 保罗 · 约翰逊, 《 现代:从 1919 到 2000 年的世界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Download Presentation

1870 年以后的世界历史 The World History Since1870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870年以后的世界历史The World History Since1870 北京大学通选课 2003年2—6月 教员:历史学系副教授 牛可 博士 电话:62759758(宅) 62751658(办) Email: niuke@263.net niukepku@sohu.com

  2. 基本参考书目 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9年 保罗·约翰逊,《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戴维·兰德斯,《国福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 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商务印书馆,1993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C.E.布莱克,《二十世纪欧洲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 资中筠,《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北京三联,2000年 莫瓦特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徐天新、梁志明等,《世界通史·当代史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 前言 塑造现代世界的基本力量和现代世界变迁的基本趋势 • “现代”释义 • 现代思想大师对“现代”的认识 • 现代世界变化的基本趋势 • 塑造现代世界的基本力量 • 现代世界历史的阶段划分:现代化三次浪潮

  4. “现代”释义 现代“modern”的基本含义是:“of present time or recent time”,为“近世”、“近代”之意思。 西文中的“现代”一词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的1585年。按其本意应具有流动的含义:任何摩登的东西都会变成“old-fashioned”,又会有新的、摩登的东西出现。 西文和西方史学中一般以1500年为现代的起始,没有明确的下限。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有一种三段式的历史观:ancient、medieval和modern。但也有人也要赋予这个词以固定的含义,比如“后现代”(1949年)或“当代”出现。 我们基于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观点,把“现代史”界定在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将所谓的“当代史”看成广义的现代史的一个部分。 相关的词语:modernity, modernization, modern history

  5. 不同的认识现代历史阶段的方式 • 苏联史学:十月革命以后是“现代” • 斯塔夫里亚诺斯把1500年以来的历史分为1500-1763、1763-1914、1914至今; • 巴勒克拉夫把1890年作为现代和当代(或“后现代”)的分界; • 霍布斯鲍姆则认为从1914年到1991年是一个自成整体的“短促的二十世纪”(1776到1914年是“漫长的19世纪”),是“极端的年代”。 • 一位历史学家则认为现代世界开始于1919年5月29日,在当日的日食中证明了相对论的正确性,认为20年代到1991年的世界是modern world,是“相对论的世界”(relativistic world)。

  6. 伟大思想家对现代世界的认识 亚当·斯密 卡尔·马克思 奥古斯特·孔德 赫伯特·斯宾塞 艾米尔·涂尔干 费尔南德·滕尼斯 塔尔科特·帕森斯 罗荣渠 1851年的曼彻斯特

  7. 亚当·斯密 斯密在《国富论》中开篇便描述了分工是如何提高别针工厂的劳动生产率的:“这一行业的生产方式现在展开……它被分成几个部分。一个人将金属线展开,另一个人将它拉直,第三个人负责切割,第四个人削尖它,第五个人磨光针头,制作针头另外还需要二至三个工序……这样,别针的主要过程将被分为18个不同的工序”。斯密指出,如果这些工人单独工作,他们每天生产的别针不会超过20个,而这样的分工使他们每人每天生产48000个别针。 尽管劳动分工并不是晚近的事实,但是直到上个世纪末社会才开始认识到他的规律,在此之前,它几乎还只是默默无闻地存在着。不可否认,自古以来就有有些思想家看到了分工的重要性。亚当·斯密就是分工理论的最早的阐发者。不仅如此,分工这个术语也是有亚当斯密最先创立的,后来的社会科学则把它借用到了生物学中去。 ——涂尔干 亚当·斯密(1723-1790):“未分化社会”和“进步社会”,依据是社会分工的发育程度。

  8. 卡尔·马克思:现代世界的变动不居特征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力,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共产党宣言》,1848年

  9. 马克思:资产阶级的理性化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敬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灵光。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照雇的雇佣劳动者。 ——《共产党宣言》

  10. 资本主义把世界连为一体,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资本主义把世界连为一体,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他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中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他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11. 奥古斯特·孔德 以孔德为代表的十九世纪初的社会观察家看到的新时代最突出的新事物是工业。他们认为工业有六个基本特征,孔德认为前三个特点是决定性的: 第一,科学的劳动组织,生产不是按照习俗进行,而是以落得最大效益的目的而组织; 第二,人类开发资源能力的空前提高; 第三,工人的大量存在,而且集中在工厂和城市; 第四,工人和顾主、无产者和企业主(资本家)潜在的或公开的对立; 第五,财富的大量增加导致生产过剩的危机,穷人买不起大量生产的商品,物质丰富的同时却存在贫困; 第六,自由贸易的经济政策和自由企业的经济制度。 ——雷蒙·阿隆 孔德(Auguste Comte,1789-1875):人类的思想发展分为神学时期、形而上学时期和实证时期;人类的社会发展经历了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和工业社会时期

  12. 赫伯特·斯宾塞 斯宾塞认为:社会象生物有机体一样进化,由低级到高级,规模由小到大,结构由简单到复杂: “比较研究一方面肯定生物有机体……同社会有机体之间的明显差异,同时表面,这些差异不象人们所设想的那么绝对。……社会在量的增长上是缓慢的,在结构的复杂性上是逐渐发展的,与此同时,其各个组成部分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有机体的原理是相同的,差异只是在应用上有所不同而已。” 斯宾塞把他对现代社会的理解建立在“进化”和“分工”两个基本概念之上,把社会划分为“黩武社会”和“工业社会”。 黩武社会:缺乏复杂的结构分化,受中央集权的国家、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和一体化的信仰支配; 工业社会:根据进化的普遍规律不断发展而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分化、信仰多元化、独立自主的组织、分权化以及追求个性发展等特征。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

  13. 艾米尔·涂尔干 社会的特性取决于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团结)方式。“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和“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机械团结是一种基于彼此之间的相似性而形成的联系方式,分工没有充分发育,个人和团体之间都是相似的,象一个麻袋里的土豆。而在有机团结中,集体的凝聚力和和谐一致则是建立在分化和差异的基础上。现代社会就是“有机团结”和充分的分工占优势的社会。 “现代工业拥有日益强劲的动力机械,大规模的能源和资本集团,以及随之而来的最大限度的劳动分工。在工厂里,不仅每个工种界限分明,专业性强,而且每件产品本身也都使其他产品的存在成为必须的特殊产品。……现代农业生产的绝大部分都已日益卷入到了这个大趋势中。最后,就连商业也紧随其后,它多姿多彩的风貌反映了变换无穷的工业成就。……然而分工并不是经济生活所特有的情况,我们看到它在大多数的社会领域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政治、行政和司法领域的职能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对科学和艺术来说也是如此。我们的时代,早已不是再是已哲学为唯一科学的时代了,它已经分解成了许许多多的专业学科。……” ——《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机械团结、有机团结和社会分工。

  14. 费尔南德·滕尼斯 共同体和社会(“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Gemeischaft and Gesellschaft): “两个时代互相对立:一个社会的时代紧跟着共同体时代而来。后者以社会的意志作为和睦、习俗、宗教见称,前者则以社会的意志作为官吏、政治、公众舆论见称。” 共同体体现了人求生存的本质,社会则体现了人的选择性:在共同体中,“人作为一个整体的天然的成员相互间有关系”,在社会中,“他们作为个人相互间是完全独立的,只有通过自己的选择意志,才能假如相互间的关系。” 共同体是以家庭生活、存在生活、城市生活为内容,社会以大城市生活、民族的生活和世界主义的生活为内容。 Ferdinand Toennies(1855_1936)

  15. 马克斯·韦伯 西方……发展出了一种极其不同的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在其他地方还从未出现过,这就是:(在形式上的)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方式。 所有这些西方资本主义的特点之所以获得了重要意义,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与资本主义的劳动组织方式联系着。即使所谓的商业话、可转让证券的发展、投机的理性化、交换等等一类东西也是与之相联系着的。因为,没有这种理性的资本主义劳动组织方式,所有这一切,即便有可能,也绝对不会具有同等的意义,尤其不会有与之相联系而产生的现代西方社会结构极其全部特殊问题。精确的核算与筹划(这是其他一切事情的基础)只是在自由劳动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Marx Weber, 1864-1920)理解现代世界资本主义的两个关键概念是:科层制和理性化

  16. 塔尔科特·帕森斯 关于 现代性的五个模式变项(pattern variables): 选择取向:自我取向-集体取向(self-collectivity) 价值标准:普遍主义-特殊主义(particularism-universalism) 角色关系:专一-弥散(specific-diffusive) 行为动机:情感中立-情感涉入(affectivity-affective neutrality) 角色评价:成就-天赋( achievement - ascription) 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17. 经济增长阶段论: 1.传统社会(Traditional Society) 2.为起飞准备前提条件(Preparing for Preconditions) 3.起飞(Take-0ff) 4.向成熟推进(Drive to maturity) 5.高额大众消费(High Mass-Consumption) 罗斯托后来又增加了“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 现代化理论 沃尔特·罗斯托(Walt W.Rostow)

  18. 罗荣渠:中国的现代化理论家 罗荣渠把把“现代”规定为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的时代,把现代化界定为一种世界历史范畴,即“人类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 罗荣渠(1927-1996)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的现代化理论的创始人。

  19. 现代世界变迁的总体特征 15世纪以来,欧洲就发生着许多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被认为是现代世界发展的酵母。许多人认为资本主义是导致大变化的基本力量。 过几个世纪的酝酿,这些变化在18世纪晚期以后最终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局,即在世界一隅的西欧,在物质生产领域,工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生产方式的突破,引起了全世界范围人类生活的大变化,相对各自孤立发展的各个文明各个地区被连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世界历史”的特征是总体发展和快速的变化。

  20. 现代:生产力呈现加速发展趋势 从公元1000年到1750年,西欧人均年增长率远远低于0.1%; 十八世纪期间,西方的国民收入提高到1%到1.5%; 工业革命到二战,年增长率为3%; 生产力 时代坐标 农业革命 工业革命 史前时代 前现代 现代

  21. 1820—1989年发达国家人均GDP 单位:千美元 资料来源:《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的成功者》,第11页。

  22. 西方人均GDP年均增长率(%)

  23. 塑造现代世界的基本力量 “现代世界在形成过程中其实受到了资本主义、工业主义以及民族—国家体系的交叉影响。” ——吉登斯 我们还可以开列出一系列在不同层面和方面参与影响和塑造现代世界的基本力量和因素,这些都构成现代世界历史中的大规模运动: 市场经济—世界市场 理性主义和现代科学技术 殖民主义—帝国主义 民族主义 个人主义和自由民主主义 共产—社会主义 安东尼·吉登斯

  24. 现代世界历史是一部这样的历史: • 现代资本主义在与工业主义结为联盟后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导力量的历史; • 经济的自组织力量进一步超越对政治和宗教的从属而占据人类社会的主导地位的历史,是人类的物质进步进入不由自主的加速度发展过程的历史,是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历史; • 是人类通过将科学和经济紧密结合而不断超越自然并不断走向自然的反面的历史; • 是西方大工业生产力形态和西方的制度、文化以及西方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向全球扩散的历史,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由西方向全球扩散、西方主导下的“全球化”迅速推进的历史;

  25. 现代世界历史是一部这样的历史: • 是西方将非西方置于其从属和边缘地位、而非西方不断抗拒西方的凌驾的历史,是殖民主义高涨和衰亡的历史,是非西方在效仿和抗拒西方的过程中苦苦探求自己的出路的历史,是民族国家体系的制度结构由西方向全球扩展的历史; • 是全球政治版图和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持续、剧烈的变化的历史,是由一极到多极、由多极到两极、由两极再到一极的历史,是全球政治军事权力中心由西欧向北美转移的历史; • 是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三大社会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相互斗争、相互激荡和相互吸收的历史; • 是资本主义造就和摧毁其反体系运动的历史,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兴起和高涨到挫折和萎缩的历史; • 是两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和两次极其血腥的世界大战同时发生的历史;是充满进步和希望但又不断陷入新的冲突和困境的历史;

  26. 现代世界历史是一部这样的历史: • 是人类秉持进步和解放的信念奋发作为,但这种信念又不断遭受嘲讽和挑战的时代。 • 是充满矛盾和悖论的历史; • 是极端的历史。

  27. 1870年以来世界历史演进的阶段:三次现代化大浪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1870年以来世界历史演进的阶段:三次现代化大浪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28. 第一次现代化大浪潮(约1780-1860s) 第一次现代化大浪潮发生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从英国开端的工业化向西欧扩展,其生产力和技术经济实质是非生物能源(煤的热能)替代人力和畜力,展现了以蒸汽机为核心的工业生产力形态取代农业生产力形态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主导领域的趋势。其独特的历史规定性是双元革命(dual revolution)即经济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与政治大革命合而为一(大西洋革命),现代工业主义与现代民族主义、现代民主主义共同推进历史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型,西欧和北美地区出现了早发的内源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同时加快和深化了非西方世界的边缘化和半边缘化过程。 这一阶段的历史突破意义重大,资本主义的经济和制度形态获得了在全球建立统治地位的历史基础,西欧北美国家开始走上现代化的不归路,但真正实现了显著的结构性变革的只有英国,其他西方国家仍然处于经济上的现代因素不断扩张,社会和政治制度结构进行适应性转换,新、旧势力尖锐斗争但旧制度因素大量保留的状况之中。而东方世界在边缘化程度不断加深和出现对殖民侵略的反抗的同时并没有出现重大的主动的现代化尝试。用艾森斯塔德(S. N. Eisenstadt)的话来说,是“较为有限的现代化”。

  29. 瓦特的蒸汽机和火车

  30. 英国棉纺工厂

  31. 伦敦伯明翰铁路修建

  32. 谢菲尔德,1855

  33. 伦敦地铁,1863年

  34. 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 Crystal Palace 1851

  35. Crystal Palace

  36. 法国大革命1789年7月14日

  37. 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1870-1914) 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是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在技术上是由电工技术革命(内燃机和电动机为代表)所引发的,物质基础是电与钢铁,国家和银行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阶段,除了英国之外,西欧的法、德、比利时、瑞士等国和美国的工业化有了重大推进,形成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群体——北大西洋工业化带,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也发生了适应性的、局部性的、有的是剧烈的变革。同时,西方与非西方世界的交往也不断扩大和加深,俄国强固的封建结构瓦解的速度加快;现代化向非西方世界扩展的速度大大加快,对土耳其、埃及、中国、日本等国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引起了强烈反应,这些国家开始通过输入工业化探索进行防御性或反应性现代化的道路。

  38. 福特生产线

  39. 德国克虏伯工厂

  40. 电能的广泛利用 1900年巴黎博览会

  41. 纽约,1912

  42. 大灾难的年代(1914-1945) 20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引发了第一次发展危机(西方史学家所说的age of Catastrophe): 资本主义工业国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的兴起和经济军事化,引起两次世界大战; 经济发展失控,发生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西方内部的集权主义模式大行其道; 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成为现实。 这次发展危机引起古典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向有调节的、社会民主的发展模式的转换,引起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这个模式的突破。

  43. 第一次世界大战

  44. 十月革命:现实社会主义诞生

  45. 法西斯主义兴起:资本主义体系的内部灾变

  46. 大萧条:持久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47. 新政:资本主义走出困境

  48. 纳粹集中营

  49. 极端的武器:广岛的原子弹

  50. 第三次现代化大浪潮(1945-1991) “现代化以及追求现代性的热望,或许是当代最普遍和最显著的特征。” ——《现代化:抗拒与变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全球现代化的第三次大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持续三十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危机,带动了巨大的需求,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为新的发展道路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升级,另一方面工业化和现代化以更快的速度向全球扩散,现代化成为第三世界各国共同的明确的追求和政府的目标。 新的物质基础是石油能源和核能、人工合成材料和微电子技术。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新的物质和制度基础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活动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生产的高科技化、专业化与多样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形成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资源浪费、劳力节省、高额大众消费和福利主义为特征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但是,第三世界在启动工业化和现代经济增长之后困难重重,不断遭遇挫折和停滞,发达和欠发达之间的国际发展差距在总体上进一步拉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