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626 Views
创新低碳经济理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安徽行政学院 袁维海 教授 (E-mail:yuanweihai@sina.com) 二 0 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个 人 简 介. 1989 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管理工程专业; 1997 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管理科学专业;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 现任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受聘担任省政府立法咨询员;省人大立法咨询专家。 担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 担任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工商管理分委会副主任。 担任安徽省科学家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安徽省区域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E N D
创新低碳经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安徽行政学院 袁维海教授(E-mail:yuanweihai@sina.com)二0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个 人 简 介 • 1989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管理工程专业;199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管理科学专业;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 • 现任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 受聘担任省政府立法咨询员;省人大立法咨询专家。 • 担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 • 担任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工商管理分委会副主任。 • 担任安徽省科学家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安徽省区域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 长期从事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国家级以上3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子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8项;主编和参编高等教育教材6本;受聘担任多家知名企业和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经济顾问。 • 曾获第三届省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五届和第六届省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 2002年被授予“安徽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 2008年被评为“安徽省工商管理专业带头人”。 • 2009年被授予“安徽省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 2010年被评为省级“经济管理”教学团队负责人。
主要讲 • 一、深刻领会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 • 二、准确把握国内外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 三、低碳经济成为安徽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的必由之路 • 四、安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 的低碳经济路径选择
一、深刻领会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1. 2003年,其最早见端于政府文件是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2.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古拉斯·斯特恩在《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3. 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 低碳经济有望成为美国未来重要战略选择 4. 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二)“低碳经济”概念的内涵 目前比较流行的是以下三种代表性“学说”观点 • 方法论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解决发展方式,推行低碳经济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
形态论说:低碳经济是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以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也是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形态论说:低碳经济是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以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也是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 • 革命论说: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运行的深刻反思,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全球性能源的经济革命。
“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的经济革命。 实质: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发展绿色GDP 核心: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三)“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 低碳经济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石,主要涉及到绿色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 • 低碳经济最具代表性理论如下: 揭示了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 生态足迹论 阐述了发展低碳经济可能性: 脱钩发展论 描绘了发展低碳经济形态特征:“过山车”发展论
生态足迹论:揭示必要性 • 生态足迹论最早由生态经济学家Ress教授及其学生Wackernagel教授提出。 • 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通俗地讲,就是指吸收一个国家能源消耗产生废物所需要的土地面积除以该国总人口的数值,数值越大代表能源消耗越大。 • 据世界自然基金(WWF)报告:目前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是1.6全球公顷,也就是说,平均每人需要1.6公顷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土地,来满足其生活方式的需要。 • 减轻生态足迹的CIRCLE方式:压缩城市发展(C)、规范个人行为(I)、减少潜在废水流量(R)、碳减排战略(C)、土地管理(L)和提高能效(E)。
脱钩发展论:阐述可能性 • 脱钩发展论主要是反映经济发展与碳资源消耗之间的关联关系。 •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经济实证研究表明,一国或地区工业发展初期,物质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但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变化,经济增长时物质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略低、甚至开始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开始脱钩。 •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发展中最为核心的驱动力是技术变革。
经济发展-环境质量的“过山车” 卡亚公式: 一个国家或地区碳排放量增长,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耗(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碳强度)。 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一般要经历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的三个倒“U” “过山车”发展论:描绘发展态势 EKC-1 环境质量指标 生态临界值 EKC-2 人均收入水平
误解之一: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咱们不能搞误解之一: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咱们不能搞 误解之二:一旦搞低碳经济,重工业就不能发展了 误解之三:一旦搞低碳经济,我们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低碳哥”:无房无车无老婆 ) 误解之四:搞低碳经济要用先进技术、低碳能源,成本太高,我们做不了 误解之五:低碳经济是好东西,但太遥远,我们现在还没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水平,以后到了那个水平再说 (四)“低碳经济”的认识误区
二、准确把握国内外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低碳经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近年来全球气候灾难频繁 地球的“体温表”
2.碳基能源开始走向终结目前世界一次能源构成中,石油占36%,煤炭占28%,天然气占24%,总和占88%; 我国是92%,其中煤炭占68%。
三、低碳经济成为安徽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的必由之路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 •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能源资源禀赋来看,安徽多煤、但缺油、缺气,对外依存度大(2008年我省煤炭产量达到1.1亿吨,进入全国8个超亿吨煤炭产量省份)从能源资源禀赋来看,安徽多煤、但缺油、缺气,对外依存度大(2008年我省煤炭产量达到1.1亿吨,进入全国8个超亿吨煤炭产量省份) 从能源消费强度来看,由于产业结构偏重,能源强度较高(2008年,我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338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国0.149吨标准煤/万元;工业能耗约占全省能耗的80%,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 30.3%,但能耗却占83%) 总体上看,我省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化石能源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安徽积极应对能源环境挑战的必然选择 • 挑战之一:能源问题突出
环境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安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环境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安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主要表现:主要污染物存量大、增量多,一些地区环境容量小。 从存量上看,2009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4.5%和5.7%,减排任务艰巨; 从增量上看,新增污染物排放量还将大幅增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相当尖锐。 • 挑战之二:环境问题严峻
从能源结构来看,化石等高碳能源占主体,新能源比重低从能源结构来看,化石等高碳能源占主体,新能源比重低 从产业结构来看,生态农业和新兴服务业比重低,第二产业特别是耗能的重工业(钢铁、冶金、有色、建材、电力等)比重高;我省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和环保设备等低碳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差距明显。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例,我省不仅项目少、企业规模小,且缺乏完整的产业链,目前仅有蚌埠的0.2兆瓦项目核准,而2008年我国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4兆瓦。 从地区结构来看,传统工业化城市结构调整艰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困难 从消费结构来看,低碳环保理念缺失,高耗能、高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 挑战之三:结构调整紧迫
(二)安徽资源禀赋和产业体系为低碳经 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 优势之一:低碳经济市场广阔 低碳经济主要体现在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 当前,安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加速推进期,在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环保产业等方面市场巨大。(蚌埠、池州、宿州、安庆等部分地区已初步形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产基地) 同时,安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的压力较大,这也是低碳经济重点关注的行业领域。
优势之二:低碳产业基础良好 • 依托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优势,能大力发展风电机组、核电设备以及环保机械等低碳产业的设备仪器等(煤机装备制造(两淮)、环保设备制造(蚌埠)、节能装备(芜湖)、冶金装备(马鞍山)、工程机械(合肥)、船舶制造(芜湖)等六大基地) • 依托大农业和大林业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碳汇产业 • 依托奇瑞、江汽汽车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节能、电动车产业 • 依托合肥全国唯一的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优势,大力发展节能照明、太阳能光电以及高科技信息产业等 • 安徽具有发展水能、核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产业的传统优势(截至2009年7月,全省有47个CDM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其中10个在世界CDM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全国有431个,仅为全国的2.3%)
优势之三:科教人才优势明显 安徽省聚集了一大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具备研发、实施低碳经济的人才基础 尤其是在风电、核能、生物质能以及光电子技术自主研发方面,传统科教优势更为明显 合肥阳光电源公司 奇瑞新能源汽车
优势之四:国家政策优势叠加 • 两型社会与安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统一性,赋予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先行先试”的政策权限 • 中部崛起战略规划把中部定位为能源原材料基地,对于安徽加大新能源开发和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相继出台,对于安徽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低碳产业具有推进作用 • 安徽除了有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外,还是国家技术创新的3个试点省份之一 ,这更有利于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步伐
四、安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 的低碳经济路径选择 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核电和可再生能 源比重增加 主 要 目 标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服务业与高 技术产业比重逐步增加,新能源及其低 碳装备制造产业居国内领先地位 节能减排:单位GDP能耗降低、 碳排放强度继续降低 体制机制:建立较完善的低碳发展法规 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 激励约束机制;建成若干以低碳发展方式和 低碳消费方式为特征的低碳经济示范区
支撑 低碳技术 发 展 路 径 动力 低碳能源 基石 低碳产业 目标 低碳城乡 保障 低碳制度
技术路径: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发展 • 低碳技术几乎遍及所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业部门, 包括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主要是指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 低碳技术可分为三个类型:①减碳技术:如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②无碳技术: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③去碳技术:如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技术
1.积极开展交流合作,注重低碳技术吸收引进 2.充分发挥科教优势,注重低碳技术自主创新 3.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注重低碳技术应用推广 4.加快建立低碳技术支撑体系 主要对策: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 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能源路径:促进低碳能源创新发展 • 低碳能源是一种含碳分子量少或没有碳分子结构的能源,是相当碳基能源而言的 • 低碳能源的特征:清洁、可再生、能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等 • 低碳能源的种类: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煤层气、热电联产和超临界燃煤发电等
1.积极发展核电 2.大力开发风电 主要对策 3.稳步开发生物质能 4.加快发展太阳能产业
产业路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1.建设低碳农业 (1)以“白色农业”为目标,建设循环型低碳农业 (2)以“九节一减”为途径,建设低耗型低碳农业 (3)以“精细加工”为手段,建设高效型低碳农业 (4)以“森林碳汇(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7.1亿吨碳 )”为契机,建设富民型低碳农业
2.发展低碳工业 (1)加快推进传统工业低碳化 (2)培育壮大低碳装备制造业 (3)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4)打造低碳园区和产业集群
3.创新低碳服务业 (1)建立起服务业碳排放标准体系,减少一次性资源消费 (2)推进服务业信息化进程,加速推进金融、保险、证券以及旅游等无纸化 (3)加快餐饮行业垃圾回收管理、推进全省绿色物流发展以及生态旅游业是发展低碳服务业的着力点
低碳交通出行 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慢速交通系统 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公共交通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倡导发展和使用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交通工具 2.坚持用低碳理论统筹城乡建设
制度路径:建设低碳制度体系 1.技术创新政策 (1)建立低碳技术研发投融资体制,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2)为加强国际低碳技术交流、转让创造便利的政策环境和条件 (3)搭建起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平台,同时,积极引导低碳技术市场化、产业化 (4)加强低碳技术创新风险控制和管理
2.金融创新政策 (1)要以CDM机制为基础,积极开展低碳国家合作,参与低碳贸易,引进低碳技术和资金 (2)要抓紧建立安徽环境资源交易所(8月9日成立安徽省环境能源交易所),设计开发碳排放交易、排污权交易以及林业碳汇等金融产品 (3)积极培育碳金融公司、碳能源公司以及其他碳服务中介机构等 (4)不断完善低碳经济市场化投融资机制 (5)争取设立“碳交所”,发展安徽碳金融 (6)合肥正致力于打造“中国显谷”。
3.财税扶持政策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预算收支科目中 设立环保、低碳科目,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2)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地市县区政府发展低碳经济 (3)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环保、低碳产品采购比重 (4)对低碳企业提供财税支持,如信贷担保、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 (5)健全环保低碳税种,完善资源税、消费税,开征环保税等,推进环境稀缺资源有偿使用
低碳生活,从20件小事做起 1.使用布袋,重复利用 2.提倡步行,骑自行车 3.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 4.双面使用纸张 5.适度消费肉类 6.随手关水龙头 7.一水多用
低碳生活,从20件小事做起 8.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9.简化房屋装修 10.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 11.回收废纸、废电池、废塑料 12.不吸烟、少喝酒 13.在饭店吃不完的食品包装带回家 14.不追求电子产品快速更新换代
15.不养野生宠物 16.爱护古树古木,多种花草 17.参与环保宣传 18.少吃口香糖等 19.少用发胶 20.定期查汽车尾气,使用无铅汽油
社会制度转型:是一次“政治制度”抉择,打下了中国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创造了新中国60年国强民富的辉煌成就;社会制度转型:是一次“政治制度”抉择,打下了中国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创造了新中国60年国强民富的辉煌成就; • 经济体制转轨:是一次“经济体制”抉择,激活了中国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带来了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 • 发展方式转变:是一次“发展方式”抉择,将确定中国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奠定未来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谢 谢!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