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274 Views
2007 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报告 (中国部分 摘要). 每年一度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 作为 《 北京 — 东京论坛 》 活动的一部分。 2005 年 第一次 6 城市 1938 位居民 5 大学 1148 名学生。 2006 年 第二次 5 城市 1613 位市民 5 大学 1140 名学生 2007 年 第三次 5 城市 1609 位市民 5 大学 1099 名学生. 对目前中日关系的认识. 2007. 2006.
E N D
每年一度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 作为《北京—东京论坛》活动的一部分。 2005年 第一次 6城市 1938位居民 5大学 1148名学生。 2006年 第二次 5城市 1613位市民 5大学 1140名学生 2007年 第三次 5城市 1609位市民 5大学 1099名学生
对目前中日关系的认识 2007 2006 相应地,58.9%的中国公众和49.9%的学生认为过去一年中日关系有所好转,认为没有变化的公众和学生则分别占33.8%和24.6%。
经济、文化和历史符号 提到日本想起什么 仍然是历史印记和经济文化符号混杂,微妙的变化在于经济文化符号排位略有前移
中日关系的前景 对中日关系的未来乐观的人超过悲观的人
两国关系的主要障碍 学生 市民
首脑互访和民间外交 对首脑外交的了解 首脑会谈应讨论什么? 学生 市民 只知道安倍首相的访问 5.6% 4.8% 只知道温家宝总理的访问 10.1% 29.3% 两次访问都知道 71.8% 34.1% 不知道进行了访问 12.5% 27.7% 学生 市民 我认为值得期待 31.6% 9.8% 我认为比较值得期待 46.3% 54% 我认为不太值得期待 15.7% 22.3% 我认为不值得期待 4.1% 6.2% 不知道/不清楚 2.3% 7.6% 首脑会谈是否有作用?
首脑互访和民间外交 影响民间交流的因素 学生 市民 想去日本 78.2% 36.3% 不想去21.8% 55.6% 为什么想去日本? 学生 市民 旅游72.4% 85.3% 工作7.6% 21.6% 留学18.9% 7.7% 居住3.5% 8.2% 交流33.9% 6.8% 其他11.8% 1.1%
对日本的主要了解渠道 学生 市民 直接接触或访问 6.7% 5.8% 中国的新闻媒体 90.2% 87.8% 中国的书籍(包括教科书) 5.6% 40.6% 中国影视作品36.6% 37.2% 日本的新闻媒体 3.8% 8.8% 日本的书籍 3.9% 3.9% 日本影视作品 24.6% 9.6% 其他中国人的评论 20.3% 11.2% 家人或者熟人、朋友 10.6% 11.9% 中国政府或者政府发言人 10.5% 10.9% 其它 1.5% 0.1% 学生 96.2%的学生和98.8%的市民没有去过日本,62.3%的学生和92.4%的市民没有结识过日本人, 但学生中35.1%多多少少同日本同学有过交流,有交往比较密切的日本熟人的学生和市民比例很小 市民
结论一:对日本和中日关系的总体印象明显好转结论一:对日本和中日关系的总体印象明显好转 市民对日印象变化 市民对中日关系现状的印象 学生对日印象变化 学生对中日关系现状的印象
在中日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障碍、解决历史问题的认知、中日经济关系、美日同盟、中日在亚洲区域的合作、首脑外交和民间交流等这些问题上,连续三年的调查结果都相对稳定和连续。例如,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在三年的调查中一直高居两国关系问题领域的前两位,经济摩擦、日本军事大国化和国民情绪也分别被市民和学生重视。在中日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障碍、解决历史问题的认知、中日经济关系、美日同盟、中日在亚洲区域的合作、首脑外交和民间交流等这些问题上,连续三年的调查结果都相对稳定和连续。例如,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在三年的调查中一直高居两国关系问题领域的前两位,经济摩擦、日本军事大国化和国民情绪也分别被市民和学生重视。 对经济关系的看法相对正面和积极。例如,学生和市民中都有大多数人支持中日合作促进区域(学生60.1%,市民65.2%)和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学生62.4%、市民57.3%),也有较多学生和市民期望首脑会谈中努力加强两国经济关系(学生41.6%、市民31.7%)。学生大多(55.7%)把两国经济关系看作双赢博弈。 结论二:在具体问题上态度稳定
“中国公众对日本的了解依然是间接、有限和初步的,而这一点是与中国民众了解日本的渠道有限以及与日本人的直接接触很少有关”。与以往相比这种状况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中日双方仍然要继续扩大信息交流渠道,大力推动民间交流。“中国公众对日本的了解依然是间接、有限和初步的,而这一点是与中国民众了解日本的渠道有限以及与日本人的直接接触很少有关”。与以往相比这种状况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中日双方仍然要继续扩大信息交流渠道,大力推动民间交流。 结论三:民间交流应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