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662 Views
会计准则专题. 责任教师:康萍 电话 : ( 0571) 89983101 E-mail: hzkangping@163.com kangp@zjtvu.edu.cn. 课程介绍. 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 2006 年 2 月 15 日,财政部发布了 1 项基本准则和 38 项具体准则,并于 10 月 30 日发布了相关准则的应用指南,这标志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已基本建立。
E N D
会计准则专题 责任教师:康萍 电话: (0571)89983101 E-mail: hzkangping@163.com kangp@zjtvu.edu.cn
课程介绍 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于10月30日发布了相关准则的应用指南,这标志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已基本建立。 自2007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率先实施新会计准则,以便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准则。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除小企业仍将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外,所有大中型企业将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显而易见,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与实施对广大会计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学习新准则、尽快掌握新准则,将成为每位会计工作者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为了让会计学专业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我国已颁布实施的会计准则,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更好地贯彻执行,出于此种目的,我们在会计学专业开设了《会计准则专题》这门课程。
考核方式 该课程由省电大统一组织进行考核,考核包括两部分: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 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价,该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成绩评定包括作业与小组讨论。学生必须按要求完成全部作业。各辅导教师可在教学期间安排一次关于该课程的主题讨论。具体题目可由辅导教师拟定。该课程的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 本课程期末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由省电大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分标准。 考试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难度适中,题量适度。具体的考试要求及题型以省电大发布的本课程考试大纲为准。
学习方法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在掌握两门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在学习该门课程时无需死记硬背,要侧重对会计准则的理解。 认真做作业、课后思考题及案例分析题,通过做题加深对准则的掌握。 积极参加网上讨论与小组学习,浙江电大在线学习平台: http://open.zjtvu.edu.cn/ 有针对性地阅读与各具体准则有关的文章,特别是发表在刊物上的一些文章对准则的探讨对加深理解准则的发展动态是很有意义的。
第一章 基本准则 • 导学 • 该准则所规范的内容 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核算的前提)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会计要素 会计计量模式 • 基于基本准则的理论探讨
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理解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相关内容,掌握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理解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之间的关系。本章的难点是把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具体核算方法联系起来,理解会计原则对会计核算的规范作用。
一、基本准则的内容及性质 内容:主要包括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及财务会计报告。 性质和地位: 第一,制定具体准则必须遵循基本准则,它是准则的准则。 第二,基本准则明确了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基础和会计核算的原则,它能为具体准则提供基本概念并指引方向,是所有具体准则的基础,为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第三,它不同于所有具体准则,两者并不处于同一层次,基本准则显然高于具体准则,因为可用来指导、评估和发展具体准则。
二、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三、会计假设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又称会计假设,是指组织正常会计核算工作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会计假设是会计核算的基石。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假设分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权责发生制五个内容。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或会计个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会计主体是从空间上范围上界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其基本含义是:会计核算工作是反映某特定个体的经营活动,财务报表是反映特定个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会计主体前提下,应注意特定个体的经营活动与其所有者的活动、债权人的活动及交易对方的活动相分离。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个体的经营活动将按照现在的形式和既定的目标无限期地继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 持续经营假设,为会计核算明确了时间范围,从而使会计核算有一个稳定的基础。如果企业面临破产、清算,持续经营假设将不存在,导致原来的资产计价、债务清偿、收益确定、费用递延、折旧、摊销等一系列的会计方法都必须发生改变,应改用破产会计方法对其进行核算,同样,财务报表也必须重新编制。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也称会计期间,是指将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相等的期间,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其中,按年划分的称为会计年度,我国会计年度采用历年制,即以自然公历年份为准,与日历年度保持一致;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会计期间,包括半年度、季度、月度等。 会计期间假设同样是会计核算时间范围的规定,是持续经营假定的一个必要补充。 会计分期,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预提、待摊等会计方法。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货币计量假设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会计核算要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会计报告也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二是假定币值稳定。因为只有在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点上的资产的价值才有可比性,不同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并计算确定其经营成果,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但现实经济社会中,币值变动时有发生,有时甚至还可能急剧变动,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此时可采用“通货膨胀会计”。
5.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要求企业在确认报告期内的收入和费用时,应遵循的操作规则是: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假设是源于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期间假设,它是假定以“权利”和“责任”作为会计确认的标准,而不是以收到现金或付出现金为标准。它具体表现为收入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其目的是更好地确定期间收益及源于此的财务状况,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做出投资经营决策。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 四、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1.可靠性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可靠性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计工作提供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就应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具体表现为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可验证。
2. 相关性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表现为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有用性,会计信息要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
3. 明晰性 会计信息的明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利用。 4.可比性 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要求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二是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能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在附注中说明。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当仅仅是以交易或事项的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体现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原则的经济事项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核算、以集团为主体编制合并报表、收入的确认中售后租回的会计处理、投资核算方法确认、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停止、关联方关系的认定等。 6.重要性 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 如何判断重要性?
7.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例如,要求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存在减值迹象的,应估计可收回金额,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就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还体现在会计核算的哪些方面? 8.及时性 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
五、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分类,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 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 费用 利润
(一)资产 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按照流动性对资产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按照有无实物形态对资产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资产的确认条件: 第一,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第二,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现时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法定义务,通常是指企业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协调中,依照经济法律、法规的规定必须履行的责任。推定义务,通常是指企业在特定情况下产生或推断出的责任。 第二,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第三,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负债的确认条件 第一,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第二,未来流出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在性质上体现为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权益,在数量上也就体现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所有者权益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四)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所谓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所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例如,商业企业从事商品销售活动、金融企业从事贷款活动、工业企业制造和销售产品等。第二,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第三,收入能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第四,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企业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如增值税、代收利息等,一方面增加企业的资产,另一方面增加企业的负债,因此,不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也不属于本企业的经济利益,不能作为本企业的收入。 收入的分类 按照企业所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收入有三种来源:一是销售商品;二是提供劳务;三是让渡资产使用权。
(五)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第二,费用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两者兼而有之。 第三,费用将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六)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六、会计要素的计量 会计计量,是指根据一定的计量标准和计量方法,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确认和列示会计要素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根据准则的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一)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指以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 (二)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是指企业重新取得与其所拥有的某项资产相同或与其功能相当的资产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三)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资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四)现值 现值是指资产或负债形成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价值。 (五)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我国基本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 1.性质和地位不同 基本准则属于会计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法律效力,规范具体的会计准则,我国基本准则规定制定具体准则必须遵循基本准则;而编报财务报表框架明确指出,框架不是一项国际会计准则,它属于理论范畴,是用来评价、制定和发展会计准则的会计理论。
2.会计假设的差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的会计假设有四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权责发生制。 国际会计准则中提出两项基本假定:权责发生制、持续经营。
3.会计要素分类差异 在我国,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国际会计准则指出,与资产负债表中财务状况的计量直接有关的要素是资产、负债和权益。与损益表中经营业绩的计量直接有关的要素是收益和费用。
4.会计一般原则的差异 基本准则有8个原则: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编报财务报表框架包括11个原则,主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以及起修正作用的其他会计原则,包括重要性、忠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性、完整性等原则。其中,忠实反映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忠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中立性原则要求财务报表所包含的信息要不带有偏向,保持中立;完整性原则要求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必须在重要性和成本效益的许可范围内做到完整,遗漏能造成信息虚假或令人误解,从而使信息不可靠并且在相关性上留有缺陷。除此之外,IASC还讨论了有关质量特征之间的取舍及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