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7

第二十四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第二十四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1. 病原学 2. 流行过程 3. 流行特征 4. 预防策略与措施. 肾综合征出血热 即: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简写 HFRS 由汉坦病毒( Hantavirus , HV )引起 通过啮齿动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分布于世界 30 多个国家,疫源地分布于五大洲 70 多个国家

ma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十四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十四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1.病原学 2.流行过程 3.流行特征 4.预防策略与措施

  2. 肾综合征出血热即: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简写HFRS • 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引起 • 通过啮齿动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3. 分布于世界30多个国家,疫源地分布于五大洲70多个国家分布于世界30多个国家,疫源地分布于五大洲70多个国家 • 我国为高发国家,疫区发病率3.5/10万左右,流行期间病死率30%(大于非典的6.5%,2003年上半年统计数据)

  4. HFRS的历史 • 1931~1935 年在黑龙江流域中俄边境的日本和俄国军队中有该病发生,称为出血性肾病肾炎 • 1935 年日本士兵在东北林草原地带发生的HFRS 被误诊为“出血性紫斑”、“异型猩红热”、“急性肾炎”、“出血性斑疹伤寒”等 • 1938 年7 月绥芬河流域的二道岗,有23 名日本士兵患病,3 人死亡,当时称“二道岗热”

  5. 1939 年8~12 月,日本骑兵在孙吴演习,有20 名士兵患病,6 人死亡,当时称“孙吴热” • 1940 年在黑河附近日本士兵患病236 人,死亡26 人,曾称“黑河病” • 1941 年据日本军队报告,在出兵中国东北的百万日军中,有1. 2万人患HFRS,病死率高达30 %

  6. 1942 年虎林发生HFRS 102 例,死亡15 人,当时称“虎林热”。 延边等地也均有较多病例发生,当地曾称此病为“间岛热” • 1942 年日本陆军军医部将上述不同名称的疾病统称为“流行性出血热” • 1951-1952年侵朝美军中由2070名患者,死亡122例

  7. 我国的基本情况 • 1956年将HFRS定为法定报告及重点防治传染病 • 1984年开始,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出血热监测网络,设置48个监测点,1991年调整为41个 • 在HFRS三间分布监测、传播途径、疫苗研发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为HFRS的研究、治疗和控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8. 第一节 病原学 • 1978年由韩国的李镐汪教授用非疫区的黑线姬鼠分离到汉坦病毒,根据分离的地点,将其命名为“ 汉滩病毒” • 1981年宋干教授和严玉辰教授在我国首次从黑线姬鼠分离“流行性出血热致病相关因子” • 以后在世界各地陆续从不同宿主分离到大量的汉坦病毒,其中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Schmaljohn等测定了76~118株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

  9. 一、病毒形态 • 属于布尼亚病毒科,与其它布尼亚病毒科形态相似,又有所不同: • 病毒颗粒平均直径122nm(75-210nm),较典型的布尼亚病毒(90-110)为大 • 病毒颗粒为圆形或卵圆形,具有相对多形性,如蝌蚪状、哑铃状) • 颗粒外有双层囊膜,表面有不明显突脊,内部核质为颗粒丝状结构 • 感染细胞的胞质内常见较多特征性的包涵体

  10. 二、病毒基因结构和功能 • 汉坦病毒是由核心和表膜组成,其基因组位于核心部分,含有三段单股负链RNA。即大(L)、中(M)和小(S)三个基因段 • L-由6300-6500个碱基组成,含有一个读码框架,只编码一种蛋白质,即依赖RNA的RNA聚合酶。

  11. M-由3600多对碱基组成,只有一个读码框架,编码包含G1和G2的两个糖蛋白的前体大蛋白→膜蛋白。 G1、G2蛋白上存在中和抗原和血凝素抗原,并能诱导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 • S-不同型别的HV所含碱基数不同,在1600-2000个碱基左右,只编码一种蛋白,核衣壳蛋白(结构蛋白)NP。

  12. HANTAVIRUS GENOME AND ANTIGENS (-) sense RNA L 250 kD RDRP M 125 kD GPC S 49 kD N Ag G1 G2 Nucleocapsid Envelope RDRP (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13. 汉坦病毒复制和转录 负链vRNA 3' 5' 转录 复制 正链cRNA 正链mRNA 3’ 5' 5' 翻译 复制 负链vRNA NH3 COOH 5' 3' 包装和装配

  14. 三、病毒分型 2.3.1 分型原则 1. 汉坦病毒的型(种) :三个片段,至少有一个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和其它已知的汉坦病毒序列的同源性小于75%。 2. 汉坦病毒亚型(亚种) :至少有一个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该型其它病毒有5~24%的差异。 3. 同一亚型:同一亚型病毒间所有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差异小于4%。 4.最好是已分离到病毒,如尚未分离到病毒,则由节肢动物病毒委员会决定。

  15. 汉坦病毒的型别

  16. 四、实验室诊断 • 血清学诊断方法: 检测出IgM抗体可以认为是新近感染。 检测出IgG抗体可以是以往感染或/和新近感染。 • 病原学诊断方法

  17. 尿中病毒 血中病毒 病毒滴度/抗体滴度(Log) 抗体 感染天数 汉坦病毒感染啮齿动物

  18. 感染后的免疫反应-体液免疫 初次感染 再次感染

  19. 间接免疫荧光(IFA) • 免疫荧光 直接免疫荧光(FA) • 酶联免疫(ELISA):捕捉酶联免疫MacELISA IgM • PCR:RT-PCR • 核酸杂交 • 空斑减少中和实验(PRNT) • 细胞微量病变(MCEPENT) • 病毒分离

  20. 间接免疫荧光(IFA) 抗原 37℃ 30分钟 抗体 抗抗体-FITC阳性 直接免疫荧光(FA) 抗原 37℃ 30分钟 抗体-FITC阳性

  21. 鼠肺荧光

  22. Mac ELISA IgM法原理 包被抗μ加待检 加HV 加酶标 加酶 显色剂 终止剂 目测/酶标仪 链抗体 血清 抗原 抗体 底物 非特异 特异性 非特异性

  23. 空斑减少中和实验

  24. RT-PCR实验结果

  25. 汉坦病毒的细胞培养 • 人肺癌传代细胞(A549) • 绿猴肾传代细胞(Vero-E6) • 大白鼠肺原代细胞 • 人胚肺二倍体细胞(2BS)

  26. HFRS病人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 血检查 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病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较多的异性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 尿检查 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显微血尿、管型尿 •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 • 从病人血液白细胞或尿沉渣细胞检测到HFRS病毒抗原或HFRS病毒RNA

  27. 第二节 流行过程 • 宿主、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人群易感性

  28. 一、宿主和传染源 • 作为HFRS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一般应具备的条件: 1.种群数量多,密度、带毒率相对稳定 2.种群数量、带病毒率的季节和年度波动与人间疫情流行强度基本吻合

  29. 传染源及主要宿主动物 • HFRS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 • 全世界已经发现有173种陆栖脊椎动物自然感染出血热病毒,其中哺乳纲动物151种 • 我国已经查出67种脊椎动物自然感染出血热病毒 • 一些家畜也携带出血热病毒,包括家猫、家兔、狗、猪等 • 宿主作为传染源的作用取决于数量、带毒率的高低和与人群接触的频度

  30. 啮齿动物 • 鼠科(Muridae)中的姬鼠属(Apodemus)、家鼠属(Rattus) 田鼠亚科(Mbothae) • 仓鼠科(Cricetidae) 仓鼠亚科(Cricetinae)

  31. 褐家鼠

  32. 小家鼠

  33. 黑线姬鼠

  34. 大仓鼠

  35. 黑线仓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