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likes | 502 Views
2010 中科院网络科普联盟工作总结与展望. 125 中科院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规划. 肖云 海南 · 三亚 2010-11-7. 主要内容. 网络科普联盟工作总结与展望 回顾与总结 规划与发展 125 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规划 十一五网络科普概述 十二五发展目标 十二五基本思路 十二五主要任务 十二五组织原则. 联盟成立. 2004 年 8 月 26 日,联盟正式成立 现共有 83 家联盟成员. 联盟职责. 通过联盟内科普资源的优化、整合,利用网络传播的时空优势,面向受众提供全面系统的科学普及服务,树立联盟组织的品牌形象;
E N D
2010中科院网络科普联盟工作总结与展望 125中科院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规划 肖云 海南·三亚 2010-11-7
主要内容 • 网络科普联盟工作总结与展望 • 回顾与总结 • 规划与发展 • 125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规划 • 十一五网络科普概述 • 十二五发展目标 • 十二五基本思路 • 十二五主要任务 • 十二五组织原则
联盟成立 • 2004年8月26日,联盟正式成立 • 现共有83家联盟成员
联盟职责 • 通过联盟内科普资源的优化、整合,利用网络传播的时空优势,面向受众提供全面系统的科学普及服务,树立联盟组织的品牌形象; • 实现联盟内的科普资源共享,包括受众和资源的彼此共享,进行多学科资源的交叉整合; • 为成员单位提供服务,定期和不定期开展联盟成员间网络科普方法和理论的研讨,以及技术交流和培训,提供技术服务; • 与国内其它科普教育机构共同开展科普活动和交流; • 积极开展科普资源和科普教育方法与理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完成国家有关部委和中科院委托的各项工作; • 依靠技术和资源优势,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
资源共享与服务 • 指导、监督和协调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建设与应用服务 • 日均访问量:97.5万 • 日均访问人次:19.2万 • 年服务人次:约7000万
资源共享与服务 • 组织成员单位(骨干资源节点)参与国家科普网格(试点) • 拥有数字科普资源的单位可申请加入 • 前资助和后资助结合
资源共享与服务 • 组织开展移动网络科普平台和资源建设的研究,在网络中心的支持下完成“中科院移动网络科普平台(试点)” • 短信、彩信、WAP融合平台 • 可支持研究所开展移动科普工作 • wap建站、手机报制作、互动应用开发等
院优秀科普栏目评选 • 通过院优秀科普栏目评选活动的组织,营造全院网络科普的良好氛围,提升各研究所网络科普工作,栏目访问量平均提高82.2% “2010中国科学院优秀网络科普栏目”获奖栏目主办单位 “2010中国科学院优秀网络科普栏目”提名栏目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移动科普产业发展研究 • 组织专家完成《移动科普产业发展研究》 • 为国家决策,以及科普机构和相关企业进入移动科普产业提供咨询意见
第6届网络公众科学日 • 2010年5月公众科学日 • 组织36联盟成员家单位推出网络公众科学日
2010年全国科普日 • 2010年9月20日全国科普日 • 组织近10家成员单位开展网络科普活动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 • 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 • 国家动物博物馆全国科普日携手绿色伙伴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国科普日活动 • ……
全院科普统计及分析报告 • 结合科技部领导的全国科普统计工作,在科普办指导下,联盟办公室组织开展全院科普统计工作。 • 119家院属单位参与了此次调查 • 形成《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普统计分析报告》,对全院科普工作情况有了整体的把握。
主要内容 • 网络科普联盟工作总结与展望 • 回顾与总结 • 规划与发展 • 125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规划 • 十一五网络科普概述 • 十二五发展目标 • 十二五基本思路 • 十二五主要任务 • 十二五组织原则
组织院网络科普可持续发展研究 • 研究内容 • 适合三类中心和先导工程建设的科普资源配置机制与方式 • 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有效机制 • 研究所对科普工作者的科学考核 • 网络科普效果的计量学研究(社会效果的科学衡量) • 形成咨询建议或研究报告
组织优秀科普网站和栏目评选工作 • 组织院优秀科普网站、科普栏目、优秀网络科普工作者、优秀网络科普团体等评优推荐工作。
组织网络科普发展研究 • 研究范围 • 国内外网络科普现状与趋势 • 国内外网络科普技术与理念 • 网络科普用户需求分析 • 网络科普产业分析 • 新媒体与新技术对网络科普的影响分析 • 每年定期公开发布研究报告(联盟) 需求 机制 技术 理念
组织联盟学术交流与培训 • 组织网络科普联盟年会 • 积极推动联盟成员与国内其他网络科普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 多形式、多层次开展网络科普技术培训 • 积极推进两岸三院科技资源共享与交流 • 积极推进中美双边科技文化交流 与合作 • 2011年筹备第1届中美双边科技文化交流圆桌会议 • 2011年组织第1届中美双边中学生科技旅游
协调和推动科普资源共享与应用 • 指导和协调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的持续建设 • 组织成员单位参与平台持续运维和服务 • 门户-专业科普网站-所科普栏目院所三级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的运行服务 • 依托联盟建立平台科普通讯员和科学家撰稿人队伍 • 策划优先集成和建设内容 • 积极推进成员单位参与国家科普网格建设与服务
主要内容 • 网络科普联盟工作总结与展望 • 回顾与总结 • 规划与发展 • 125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规划 • 十一五网络科普概述 • 十二五发展目标 • 十二五基本思路 • 十二五主要任务 • 十二五组织原则
十一五网络科普概述 • 已初步形成开放互动的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建成服务全院网络科普工作的信息化基础环境,以及面向公众统一的院所三级服务体系; • 平台资源和应用的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先进性(技术和内容)进一步提升,用户访问人数和满意度显著提高; • 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一支网络科普专业队伍,网络科普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进一步确立在国家网络科普工作中的领先地位。
十一五网络科普概述 院所三级服务体系 平台门户(中国科普博览) 专业科普网站30个 科普栏目 院网站群接口 虚拟博物馆 虚拟科学体验 科技纵览透视 科学家视点 互动科学社区 多媒体资源库 走进中科院 手机博览网 电子杂志平台 108 个 科普栏目 10个优秀栏目 科普工作平台和工具软件支撑 内容管理系统 (网站建设工具) 访问统计系统 图片处理工具 三维全景制作工具 3D物体制作工具 站长管理工具 元数据管理工具 标准规范(19) 网络科普共建共享基础环境 运行服务环境(40台集群、3000并发,千万级) 存贮环境(100TB) 安全保障环境 高速网络环境 (30MB基础,100MB动态)
十一五网络科普概述 平台门户:中国科普博览 • 平台 • 日均访问19.2万人次,年服务7000万人次 • 平台门户 • 资源汇聚、开放互动、科学趣味 • 日均访问5.5万人次,形成品牌优势 • GOOGLE(1)、百度(3)、必应(3)三大搜索排前3名 • 专业科普网站 • 项目支持“时间、化石、 遗传、天文、探险、病毒、湖泊、土壤 、粒子、 地球”10个专业科普网站的建设 • 集成整合动物 、古动物等20个左右的专业科普网站 • 所科普栏目 • 全面集成,精彩推荐 • 与院网站群实现整合 专业科普网站 所科普栏目
十一五网络科普概述 • 点面结合、系统完整建设和集成我院特色科普资源,形成覆盖我院主要学科领域的科普资源体系 • 84个中英文虚拟博物馆,涵盖我院主要学科 • 27个科学体验馆 • 52个科普专题 • 75期科普纵览 • 118期电子期刊,8万用户 • 四类数字化科普资源库 • 30个专业科普网站 • 108个所科普栏目 • 资源总量数达2TB,上线资源量达100GB
主要内容 • 网络科普联盟工作总结与展望 • 回顾与总结 • 规划与发展 • 125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规划 • 十一五网络科普概述 • 十二五发展目标 • 十二五基本思路 • 十二五主要任务
十二五发展目标 • 面向创新2020战略发展的需要,面向公众日益增长的网络文化需求,建成突显科学院特色、彰显信息技术应用、汇聚优质科普资源、分享公众智慧的国家级网络科学传播平台,实现科学传播、交流、互动、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宣传知识创新,宣扬科学院独特科学文化,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培养一支专业、稳定的网络科普人才队伍,初步形成网络科普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制,引领国家网络科普。
主要内容 • 网络科普联盟工作总结与展望 • 回顾与总结 • 规划与发展 • 125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规划 • 十一五网络科普概述 • 十二五发展目标 • 十二五基本思路 • 十二五主要任务 • 十二五组织原则
十二五基本思路 • 建设与运维并重,注重平台持续运行服务和应用效果; • 需求导向、技术驱动,提升平台科普支撑能力和公众服务能力; • 加强创意策划与创新,突出资源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娱乐性; •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建立与先导专项、三类中心之间的联系纽带,推动前沿科学的适当、适时公众传播; • 以点带面、以线带面、点线面结合集成我院优秀科普资源,打造科普精品; • 以政府和市场双引擎推动科普公益事业,普惠科普工作者和社会公众
主要内容 • 网络科普联盟工作总结与展望 • 回顾与总结 • 规划与发展 • 125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规划 • 十一五网络科普概述 • 十二五发展目标 • 十二五基本思路 • 十二五主要任务 • 十二五组织原则
十二五主要任务 集成我院特色科普资源 创新科学传播手段,整合以科技先导工程、前沿学科以及重大、热点科技问题为特色,集知识传播、过程揭秘、原理演示、互动体验和实践参与于一体的科研科普紧密结合的资源;聚合实体场馆数字科普资源。 开发示范性科普精品 集我院优势力量,前瞻技术发展趋势,开发内容独特、形式新颖、制作一流、技术领先的示范性科普精品,包括探究式科学实践、科研设施公众开放、手机科普和三维科普影视等。 拓展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服务 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提升平台对各研究所科普创作和传播的支撑能力,推动“科普门户-科普网站-科普栏目”三级科普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网络科普共建共享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开发移动科普、影视科普、社会化网络科普等新型服务,提高公众参与、互动、体验、分享等方面的满意度。
集成我院特色科普资源 • 创新科学传播手段,整合以科技先导工程、前沿学科以及重大、热点科技问题为特色,集知识传播、过程揭秘、原理演示、互动体验和实践参与于一体的科研科普紧密结合的资源;聚合博物馆/植物园/天文台/标本馆等场馆的数字化资源。 • 科学家资源 • 针对热点事件建设包括科学家专栏、博客、透视等多种形式的权威和可信科普内容; • 老科学家巡讲团、院士巡讲团等资源网络化和数字化传播; • 先导工程、前沿科学、重大科研项目类科普资源 • 依托一线科研团队和科研数据,选择与生活、生存、生命等息息相关的前沿科研项目,建设和集成以反映前沿科技知识为主的科普内容; • 实体科普资源(研究所、大科学工程装置、重点实验室、科普场馆) • 建设以开放科研过程、开放科研机构、即时分享最新科研进展、虚拟科学体验为主要形式的特有互动式科普资源; • 出版文献和论文资源 • 图文并茂的虚拟博览馆、电子图书、移动图书或在线推荐阅读服务等。 • 数字多媒体科普资源
拓展平台功能服务 • 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提升平台对各研究所科普创作和传播的支撑能力,推动“科普门户-专业科普网站-科普栏目”三级科普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网络科普共建共享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开发移动科普、影视科普、社会化网络科普等新型服务,提高公众参与、互动、体验、分享等方面的满意度。 • 三网融合带来的技术应用 • 影视科普、移动科普应用与服务 • 资源集成与智能检索技术应用 • 实现院内外科普资源的深度集成和个性应用服务 • 探索科普长尾服务模式 • 科普资源与产品云创作服务 • 科教创意作品在线可视化协同创作,实现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科普创作和资源开发 • 社会化网络功能 • 实现用户、科学家、平台之间的障碍交流互动
开发示范性科普精品 • 探究式科学实践 • 科研项目的公众(青少年)线上线下参与,分享其在科研过程中的知识 • 大型科研项目的高度抽象,以游戏的方式在线虚拟体验 • 科研设施公众开放 • 野外台站观测设备、天文望远镜、实验室显微镜等在线远程开放使用 • 科研数据在线可视化发布,公众可以利用数据参与科研 • 移动科普应用 • 三维科普影视 • 制作精良、内容科学的三维科普影视作用 • 集我院优势力量,前瞻技术发展趋势,开发内容独特、形式新颖、制作一流、技术领先的示范性科普精品,包括探究式科学实践、科研设施公众开放、手机科普和三维科普影视等。
主要内容 • 网络科普联盟工作总结与展望 • 回顾与总结 • 规划与发展 • 125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规划 • 十一五网络科普概述 • 十二五发展目标 • 十二五基本思路 • 十二五主要任务 • 十二五组织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