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k likes | 1.17k Views
2009-2010 年国际金融学讲义 讲授教师:沈国兵 学术网页 : http://web.cenet.org.cn/web/economysoul/ 国际金融涵盖的主要问题. 国际金融学讲义纲要 导论( Introduction ) 第一部分 外汇和汇率问题 第二部分 国际收支问题 第三部分 国际金融市场问题 第四部分 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危机问题 第五部分 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问题 第六部分 国际货币体系和货币区问题. 第三部分 国际金融市场问题 第五章 国际金融市场 第六章 国际金融创新和银行业监管.
E N D
2009-2010年国际金融学讲义 讲授教师:沈国兵 学术网页:http://web.cenet.org.cn/web/economysoul/ 国际金融涵盖的主要问题
国际金融学讲义纲要 导论(Introduction) 第一部分 外汇和汇率问题 第二部分 国际收支问题 第三部分 国际金融市场问题 第四部分 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危机问题 第五部分 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问题 第六部分 国际货币体系和货币区问题
第三部分 国际金融市场问题 第五章 国际金融市场 第六章 国际金融创新和银行业监管
第五章 国际金融市场 【学习要点】国际金融市场界定、分类、新特征及成因,国际货币市场的构成,国际资本市场的构成,国际黄金市场,离岸金融市场,欧洲货币市场产生、发展的原因,欧洲货币市场的主要特征,离岸金融市场的类型。重点理解和掌握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外国债券与欧洲债券,欧洲货币市场发展的原因,以及离岸金融市场中功能中心和名义中心。 第一节 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第二节 国际货币市场 第三节 国际资本市场 第四节 国际黄金市场 第五节 离岸金融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
第一节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界定 国际金融市场(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的概念 一国居民相互之间进行资金借贷的场所称为国内金融市场,当这种资金融通关系超越国界,即为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说,国际金融市场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资金融通、证券买卖、外汇交易及相关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与渠道,包括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黄金市场和金融期货期权市场等。 狭义上说,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国际间进行资金融通或借贷活动的场所或网络,是所有国际资金交换关系的总和。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主要是无形市场。 我们平时常常提到的国际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相对来说,总是与一个大都市的名字密不可分,是一个建立在地理因素上的有形市场,可以认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代表。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 按照资金融通期限的长短可分为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 按照经营金融业务的种类划分,可分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国际外汇市场和国际黄金市场。 按照金融资产交割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 按照交易对象所在的区域和金融交易活动所受的控制程度,可分为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离岸市场是目前最主要的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示意图 国际货币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 按资金融通期限 国际货币市场 国际外汇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 国际黄金市场 按经营金融业务种类 国际 金融市场 现货市场 期货市场 期权市场 按金融资产交割方式 在岸市场 离岸市场 按金融活动受控程度
1、按照经营金融业务的种类划分 按照经营金融业务的种类划分,国际金融市场可分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外汇市场和国际黄金市场。还可进一步将国际货币市场按业务种类细分为短期信贷市场、短期证券市场、贴现市场,将国际资本市场划分为银行间中长期信贷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国际债券市场。 ì ì 银行短期信贷市场 ï ï 国际货币市场 短期证券市场 í ï ï ï 贴现市场 î ï ï ì ï 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 í ï 国际资本市场 国际股票市场 í ï ï ï 国际债券市场 î ï ï 国际外汇市场(见第3章) ï ï 国际黄金市场 î
2、按照资金融通的期限划分 按照资金融通的期限划分,可分为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 前者是指一年以下的短期资金交易市场,后者是指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交易市场。 狭义的国际金融市场,仅指国际资金市场,包括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其中,国际货币市场又称为短期资金市场,是指期限在1年或1年以下的短期资金交易市场,包括银行短期信贷市场、短期证券市场和贴现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又称为中长期资本市场,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资金交易市场。包括银行间中长期信贷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和国际债券市场。 3、根据国际间资金流动方式划分 根据国际间资金流动方式划分,国际金融市场可分为外国金融市场、欧洲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见第3章)。 4、按金融资产交割方式划分 按照金融资产交割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
5、根据交易对象所在区域和金融交易活动所受的控制程度划分5、根据交易对象所在区域和金融交易活动所受的控制程度划分 国际金融市场可分为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在岸市场(On-shore Financial Market)是指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资金融通及相关金融业务的场所,又称为境内金融市场。在岸市场的金融活动受到所在国金融当局控制。典型的在岸市场是外国债券市场和国际股票市场。 离岸市场(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指非居民相互之间以银行为中介在某种货币发行国国境之外从事该种货币借贷的市场,又可称为境外金融市场,其金融活动不受任何国家政策法规的管辖,不受任何国家金融当局的控制。如欧洲货币市场和亚洲货币市场就属于离岸市场。
三、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萌芽 国际金融市场是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19世纪以前,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主要集中于同实物经济密切相关的国际结算、货币兑换、票据贴现等业务,外汇市场是最早的国际金融市场形式。17、18世纪,英国伦敦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相继出现银行、股票交易所和外汇市场。这时的国际金融市场只是国内金融市场的延伸。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初步发展 19世纪,英国经济迅速发展,位居世界首位,凭借发达的国内金融体系、坚实的经济基础、稳定的政局和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地位的优势,伦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国际金融中心。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也带来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伦敦、纽约、苏黎士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当时著名的三大国际金融中心。
(三)国际金融中心的调整 两次世界大战使国际金融中心的格局产生变更。由于国内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伦敦的国际金融业务受到影响,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主要结算货币,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相应地,纽约成为最大国际金融中心。苏黎士依靠中立安定的环境以及瑞士法郎的自由兑换,发展了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进一步加强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20世纪初伦敦占明显优势的格局转变为三者各具特色。
(四)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东西方冷战升级、美元危机和美国的金融管制措施、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促成了美元资金向欧洲市场的聚集。首先在伦敦形成了境外美元市场,以后,国际金融市场又迅速扩散到巴黎、法兰克福、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米兰、斯德哥尔摩、蒙特利尔等地。这些欧洲境外货币市场的出现,使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突出表现为信贷交易的国际化。70年代以后的石油危机,又导致中东、加勒比海地区和新加坡、东京等地市场的涌现,这些市场有着共同的特征,如市场内的金融活动基本不受东道国金融法规约束并享受优惠宽松的待遇、经营高度自由、交易所涉及货币为世界主要货币;各市场联系紧密,高度统一。新型的欧洲货币市场,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体系中的主流。当时的东京、纽约、伦敦并称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金三角”。
(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金融市场崛起和大规模扩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放松管制、技术革新、金融创新,推动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崛起。为了提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发展了本国的金融市场和地区的金融中心。亚洲地区的马来西亚、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拉美的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都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如马尼拉1977年7月7日正式开放离岸金融业务。这一时期,国际金融市场有了新发展: 1、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空前增长; 2、世界金融市场全球化和一体化; 3、国际金融市场证券化发展; 4、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增长远快于现货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远快于有组织的交易所; 5、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日益重要。
(六) 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形势 进入21世纪后: 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主导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格局; 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份额有所上升; 主要国际金融市场的成交量继续在增长; 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后台支持系统出现明显的整合趋势; 对冲基金得到快速地发展; 主权财富基金正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支稳定性力量。 但是,美国次贷危机、日元利差交易等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
四、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新特征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在此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呈现出新特征: 1、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化和一体化(Glob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Deregulation)、金融工具的创新和电信技术的发展,使遍及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和金融机构正在形成一个时间和空间上高度联结的一体化市场。首先表现在金融机构的跨国化和网络化。投融资活动的国际化是全球化的另一表现。 2、国际金融中心呈现多元化格局(Diversification Patterns) 当前,国际金融中心主要分布于发达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各金融中心的辐射范围和功能特点不一。从世界范围内看,既有伦敦、纽约、东京这样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也有法兰克福、香港、新加坡等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新兴市场经济体还涌现出了一些成长中的金融中心,如上海、迪拜、约翰内斯堡等。从功能上看,伦敦是全球最大的外汇和场外衍生品交易中心,纽约有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芝加哥是全球最大的场内衍生品交易中心,法兰克福有欧洲大陆最大的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衍生产品市场。
3、金融资产证券化(Securitization) 国际金融市场突出地表现为筹资证券化和贷款债权证券化。引起筹资证券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80年代上半期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削弱了跨国银行的信用和贷款能力。证券市场作为融资渠道的重要性大大超越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体现为商业票据、债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发行日益扩大。 4、国际金融创新化(Innovation) 国际金融创新是指以金融机构为主的有关主体,通过将传统的商品与其他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而创造出金融衍生产品(Financial Derivatives),并以新技术、新机制对其在居民与非居民间进行交易,从而开拓出新的国际金融市场。20世纪50年代欧洲货币市场诞生以后,金融创新不断加快,主要体现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 从风险防范的角度,我们也应该看到,金融创新是一柄“双刃剑”,运用不当,会加大风险,甚至引发危机。因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造成的银行和企业破产倒闭在90年代之后迅速增加。
5、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日益重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金融证券化和自由化的推进,以及交易品种和技术的日益复杂化,机构投资者——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和投资基金等获得了迅猛发展,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机构投资者资产额的大幅增长。 据OECD统计,1981-1995年间机构投资者的资产总额已从3.2万亿美元猛增到24.3万亿美元,扩大了近8倍。在资产总额急剧增长的同时,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金融市场上的主导力量。 机构投资者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投资技术进行各类金融投资活动,对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结构和运行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国际金融市场的成因 1、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借贷关系的扩大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根本原因,国际金融活动直接源于国际贸易。 2、美元充当世界货币促进了市场的发展,货币经营是国际金融业务的最重要内容。 3、比较稳定政局,没有外汇管制或外汇管制很宽松,外汇调拨兑换比较自由,非居民在参加金融业务活动时享有与居民系统待遇。 4、为了规避本国金融管制。政府政策法规推动和创造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特别是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 5、现代化的国际通讯设备。通讯手段的电子化和现代化消除了地理空间和时间上的间隔限制,为金融市场的扩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全球性交易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强。 6、有较强的国际经济活力。 7、拥有国际金融专业知识水平较高和实务经验较丰富的专业人才。 所以,从一国角度而言,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稳定的政局、较强的经济活力、完备的金融体系、现代化的国际通讯手段、外汇管制相对宽松、拥有专业化金融管理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Box: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条件:案例分析 回溯发达国家各大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历史,金融中心发源地内在经济与金融实力的膨胀,是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方面,内在经济实力的膨胀通过国际收支规模的扩大,提升了本地货币的国际地位,对金融市场的集中产生了作用。另一方面,内在金融实力的膨胀则通过国际投资能力的加强和国际信贷规模的扩大对金融市场的集中产生了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相伴随,一批新的国际金融中心脱颖而出。后起金融中心的出现,一方面打破二战以来国际金融中心集中于欧、美、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传统格局,确立了国际金融中心分散化、多层次的全球分布结构;另一方面为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传统规律提供了新的内容。金融产业常规的依存于现实经济的从属性发展似乎不再是新的金融中心形成的必要条件。 香港、新加坡向国际金融中心过渡的成长轨迹提供了后起国际金融中心跨越式发展的事实。尽管香港和新加坡确实拥有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理、政治、税收等条件,但是以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的阶段而言,两地内部经济自身并未蓄积起足够的金融需求。
之所以在70年代中后期崛起,并成为与欧美日各大金融中心相互补的金融中心,更多的是受外部需求和政策驱动的作用。之所以在70年代中后期崛起,并成为与欧美日各大金融中心相互补的金融中心,更多的是受外部需求和政策驱动的作用。 上海能否建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金融中心一般定义为国际性金融市场的集中地。以集中程度为标准,通常分为地区性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两类。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条件: 1、历史形象的现实意义。上海滩一度作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早已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与世纪之初的情形相仿,一个贯通中西、汇聚内外的大都会格局的重现,将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态基础。 2、开放经济:国际金融中心的体制背景。中央给予浦东在金融方面“适当时候”和“具备条件以后”进一步开放的新政策,使上海有了创造条件开放新市场新业务的发展空间。 3、走向成熟的亚太经济促进区内的金融中心的崛起。更趋成熟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进程决定了地区内金融中心的崛起。趋于成熟的亚太经济事实上构成了对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需求刺激。
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之一:亚太地区性国际金融中心; 功能定位之二: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国际通道; 功能定位之三:中国金融体系的操作中心; 功能开发的根本:市场的规范化建设。 是操作中心而不是政策中心的战略定位赋予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以市场运行领先于政策选择,功能创新领先于政策协调的特征。 金融主体的多样化、规模化与规范化建设。 如果把金融市场比作未来金融中心的舞台的话,那么中外金融机构则是这一舞台上角色各异的活动主体。市场与机构的互相依存互为因果,将构成未来金融中心最具意义的内涵。
六、国际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 1.报告交易商是全球外汇市场、场外衍生产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外汇市场、场外衍生产品市场的参与者包括报告交易商、其他金融机构、非金融客户。其中,“报告交易商”是主要参与者。在外汇市场,“报告交易商”主要是那些积极参与本地和全球外汇市场交易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在场外衍生品市场,“报告交易商”主要指向货币当局或监管部门报告交易情况的金融机构,包括那些积极参与场外衍生产品市场交易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 2.债券投资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作为大宗投资品种,债券一般通过场外市场交易,因此,其投资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3.股票市场转变为由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市场 股票市场在发展初期,个人投资者占主导地位。 股票市场逐步转变为由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市场。 进入21世纪,机构投资者持股比重进一步上升。
七、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及其作用 1、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状况 伦敦继续保持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全球最大的同业拆借市场和全球最大的黄金现货交易中心的地位。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和泛欧交易所(EURONEXT)泛欧交易所(EURONEXT LIFFE)继续保持在金融期货交易方面的领先地位。 美欧日继续占据全球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香港股票市场融资规模明显提高。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欧洲期货交易所的股指期货成交量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据WFE统计,2007年CME、EUREX的股指期货合约成交量分别为63,358万手、40,054万手,同比分别增长34.8%和48.3%。
2、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经济国际化的产物,反过来又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生产的国际化。拓宽了融资渠道,提高了市场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二、调节国际收支,支持各国经济发展。国际收支逆差国家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贷款筹措外汇资金弥补赤字。国际金融市场还可以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国际收支状况。同时,国际金融市场资本分配的职能,还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 第三、加速金融一体化进程。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营运效率的提高、功能的完善,便利了国际范围内的资金运用、调度和结算,能迅速满足各类资金融通的需求,最终导致政府各项管制措施的逐步放宽,全球金融一体化迅速发展。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日益与实体经济脱节,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大量积聚的跨国资本势必影响到一些国家国内金融政策的实施,同时也造成了外汇市场的波动和风险;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增加风险在国际间传递和扩散的可能性;国际金融市场的过度借贷还可能引发外债危机。
第二节 国际货币市场 国际货币市场(International Monetary Market),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是国际间从事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短期资金借贷的场所。国际货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政府机构或财政部门、跨国公司、票据承兑贴现公司、证券和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其他跨国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市场按照业务方式可以分为银行短期信贷市场、短期证券市场和贴现市场。 一、银行短期信贷市场(Short-term Credit Market) 银行短期信贷市场包括对外国工商企业的信贷和银行间同业拆放市场(Inter-Bank Offer),主要进行短期资金的拆放,其主要功能是满足国际上资金盈余单位的货币增值和资金匮乏单位的临时性短期资金需求。短期信贷市场基本上是银行间市场。 二、短期证券市场(Short-term Security Market) 短期证券市场是国际间进行短期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市场,交易对象包括:(一)国库券(Treasury Bills)。国库券是国家财政部发行的短期债券,用来应付国库的季节性财政需要。
(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Transfer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CDs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银行发行的表明金额、期限、浮动或固定利率的接受存款的凭证,不记名,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转让交易。 (三)商业票据(Commercial Bills or Commercial Papers) 商业票据是信誉卓著的大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筹集资金,凭借信用发行的短期无担保的票据。 (四)银行承兑汇票(Bank Acceptance Bills) 银行承兑汇票是由出口商或出口方银行签发的,经进口方银行承兑保证到期付款的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由于有出票人和银行双方的保证,信用风险较低,金额不限,可以背书转让。 三、贴现市场(Discount Market) 贴现指票据所有人以未到期票据向银行交换现金而贴以利息。银行买入未到期的票据债权,获得相当的利息。贴现市场由票据贴现所(Discounting House)、商业票据行(Commercial Paper House)、票据经纪商(Brokers)、票据承兑所(Accepting House)、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组成。贴现的票据有国库券、银行票据和商业票据等,贴现率一般高于银行利率。
第三节 国际资本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又称中长期资金市场,是提供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借贷和投资的场所(通常1~5年称为中期,5年以上称为长期)。主要参与者有国际金融组织、跨国银行、国际证券机构、跨国公司及各国政府等。 从国际资本市场的功能、交易和风险来看,它有如下特点: (1)国际资本市场资金周转期限长,最长可以达到20~30年,股票投资则没有期限,借贷关系稳定。 (2)涉及风险广,如利率和汇率风险、信用风险、价格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企业经营风险等,所以注重双方的资信度、信誉以及外部环境。 (3)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不稳定因素较多,既受资金供求关系、国际贸易状况、资本流动因素影响,又要受到通货膨胀、外汇市场供求、国际政治局势、各国金融政策的影响。所以也是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原因之一。 具体来看,国际资本市场由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和国际债券市场所构成。
一、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 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是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银行为企业等长期资本需求者提供1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的市场。银行中长期信贷具有金额大、期限长、利率浮动、需要担保、贷款条件严格等特点。 银团贷款(Consortium Loan)又叫辛迪加贷款(Syndicate Loan),是由一家或几家银行牵头,联合几家甚至几十家国际银行组成一个银团共同向某客户或某工程项目进行贷款的融资方式。 目前,伦敦和香港等地是国际银团贷款的主要市场。银团贷款的方式有直接银团贷款和间接银团贷款。 直接银团贷款是银团内各成员行直接或间接通过代理行与借款人签署贷款协议,每一银行的贷款义务仅限于它在银团贷款协议中承诺的部分。间接银团贷款是由一家银行与借款人先签订贷款协议,然后再将其债权以银团贷款参与权的形式转让或出售给其他银行。 国际银团贷款特点是:期限较长,贷款数额巨大,借款人需要同贷款人签订贷款合同,并提供担保,贷款选择性强,贷款形式基本上是双边贷款和多边贷款两种。
二、国际股票市场 国际股票市场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的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包括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一)初级市场(Primary Market) 初级市场,又称一级市场或发行市场,是股票的发行市场,发行的方式有公募(Public Offer)和私募(Private Placement)两种。 (二)二级市场(Primary Market) 二级市场(Secondary Market)是已发行的证券交易和买卖的场所,由证券交易所、证券商、经纪人和证券管理机构组成。证券交易所(Security Exchange)是股票市场的核心,有固定的交易时间和交易场所。场外交易(Over –the –counter Transaction)是在证券交易所外进行的交易,这种交易方式没有正式的组织,交易的股票也是未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三)股票与债券 股票和债券虽然同属有价证券,都是发行者集资的手段,都能使投资者获得收益,但两者又有所区别。(1)债券持有人与发行人是债权债务关系,而股票是所有权凭证;(2)债券的收益固定,期限固定,到期还本付息,而股票的收益与筹资者收益状况有关;(3)债券持有人在法律上没有管理企业的权力,没有表决权,而股票相反;(4)总体上债券的风险小于股票,但是流动性较差。
三、国际债券市场 国际债券市场是指国际金融机构、政府和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国际债券来筹集资金,以及经营国际债券业务的市场。国际债券是一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为筹措和融通资金,在国外金融市场上发行的以外国货币为面值的债券。国际债券的重要特征是发行者和投资者属于不同的国家,资金来源于国外金融市场。国际债券按照是否以发行地所在国货币标示面值可分成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 (一)外国债券(Foreign Bond)和欧洲债券(Euro Bond) 1、外国债券是指发行者在外国金融市场上,通过所在国金融机构发行的以发行地所在国货币为面值的债券。 如1982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日本发行的100亿日元债券就是外国债券。我国在法兰克福发行的马克债券,也属于外国债券。发行外国债券必须得到发行所在国证券管理机构的同意,并受到该国金融法令的制约,外国债券的发行和担保由发行所在国的证券机构承担,并在该国的主要市场上进行销售。常见的外国债券有在美国发行的美元债券称为扬基债券Yankee Bond,在日本发行的日元债券称为武士债券Samurai Bond,在英国发行的英镑债券称为猛犬债券Bulldog Bond,在荷兰发行的债券称为伦布兰特债券(Rembrandt Bond)等。
2、欧洲债券是指发行者在另一国以第三国货币为面值而发行的债券。2、欧洲债券是指发行者在另一国以第三国货币为面值而发行的债券。 如美国公司在英国发行的以日元计值债券。我国在日本发行的美元债券属于欧洲美元债券。欧洲债券的发行人、发行地以及面值货币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国家。欧洲债券的发行既不受债券发行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管制,也不受筹资国金融监管的限制,利息收入免税。相对外国债券而言,欧洲债券的发行手续简便,通常不记名(Bearer Bond),费用低廉,所以目前的发行量已超过外国债券的发行量。 欧洲债券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随着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而兴起的一种国际债券。最初主要以美元为计值货币,发行地以欧洲为主。70年代后,随着美元汇率波动幅度增大,以德国马克、瑞士法郎和日元为计值货币的欧洲债券的比重逐渐增加。同时,发行地开始突破欧洲地域限制,在亚太、北美以及拉丁美洲等地发行的欧洲债券日渐增多。 3、两者的本质差异: 外国债券是要受发行国和所在国金融监管当局的限制,并接受金融法规的约束;而欧洲债券不受发行国和所在国金融监管当局的限制,无需接受金融法规的约束,具有较大的自由度。简言之,两者的差异表面上看是面值问题,实质上是是否接受法律法规的约束。
(二)国际债券的种类 国际债券市场融资工具种类繁多,主要有: 1、固定利率债券(Straight Bond)又称普通债券或直接债券,固定利率债券一直居国际债券发行量的首位,利率固定,通常以年为计息期,期限一般在3~7年。 2、浮动利率债券(Floating Rate Note)是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品种,利率不固定,随某种短期利率变化做定期调整,一般以3个月或6个月期的欧洲货币市场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或美国优惠利率作为参考。 3、可转换债券(Convertible Bond)综合了债券和股票的优点,是有固定利率和期限的债券。 4、附有股权认购证债券(Bonds with Warrants)授予持票人一种权力,可以根据协定条件购买其他资产,授权证可以与债券分开单独在市场上交易。 5、零息票债券(Zero Coupon Bond),不附带息票,购买者不收利息,按较大的票面价值折扣购买债券,在到期日实现资本收益。 6、合成债券(Synthetic Bond),由固定利率债券和利率互换合同组合而成。
7、双重货币债券(Dual Currency Bond),以一种货币发行和付息,而以另一种货币还本的债券。 8、延期付款债券(Deferred Purchase Bond),投资人债券发行时只需支付一部分款项或免付款的债券。 9、商品指数债券(Commodity Indexed Bond),投资报酬取决于某些商品市场价格。 10、选择债券(Option Bonds),“买回债券”和“卖回债券”便是例子。前者让发行机构有权在到期日前赎回债券。至于“卖回债券”则让投资者在到期前把债券卖给发行机构。 11、全球债券:在全世界各主要资本市场同时大量发行,并且可以在这些市场内部和市场之间自由交易的一种国际债券。 12、垃圾债券(Rubbish Bond),是一种风险系数大,安全性低的债券,最早兴起于美国。在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中,收购者没有巨额资金,仅凭其丰富的经验,通过向银行借款,或者发行以被收购公司资产做抵押的高息债券筹集资金去从事收购活动,这种债券属于垃圾债券。 (三)国际债券的发行 国际债券的发行一般有公募和私募两种方式。
第四节 国际黄金市场 一、国际黄金的供求 国际黄金市场上的供给主要来自于: (1)采金国的黄金开采; (2)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私人抛售的黄金; (3)其他来源。 国际黄金市场上的需求按用途分为: (1)工业用金; (2)储备用金; (3)投资用金; (4)投机用金。 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比较复杂,其中,黄金的供求是影响黄金价格的基本因素。此外,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各国央行对黄金储备的态度和买卖行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如石油)、通货膨胀状况、美元汇率走势、替代性(金融)商品价格变动等都会对金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黄金市场交易 黄金分为商品性黄金和货币性黄金。国家放开黄金管制不仅使商品黄金市场得以发展,同时也促使货币黄金市场迅速地发展起来。 国际黄金市场的交易方式主要有两种: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 现货交易又有定价交易和报价交易两种。定价交易只在规定时间内报出单一价格,没有买卖差价,成交后经纪人或金商收取佣金,是伦敦金市特有的交易方式。 报价交易,则是由买卖双方自行达成,有买卖差价。 期货交易根据双方签订的合约,交付押金,在预约日期办理交割,一般为3月、6月或1年。在黄金期货交易中,派生出许多创新工具,黄金担保(Gold Warrants)、黄金杠杆合同(Gold Leverage Contracts)、黄金券(Gold Certificate)、黄金存单(Depository Orders)。
三、世界主要黄金市场 (一)伦敦黄金市场 伦敦黄金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现货交易市场和黄金场外交易中心,占全球黄金交易总量的80%。市场黄金的供应者主要是南非。每日两次的定价是世界黄金行市的“晴雨表”。1804年伦敦取代荷兰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黄金交易的中心。1919年伦敦金市正式成立。市场黄金的供应者主要是南非。 1982年以前,伦敦黄金市场主要经营黄金现货交易,1982年4月,伦敦黄金期货市场开业。 (二)苏黎世黄金市场 由于瑞士特殊的银行体系和辅助性的黄金交易服务体系,为黄金买卖提供了一个既自由又保密的环境,使得瑞士不仅是世界上新增黄金的最大中转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黄金的存储中心。苏黎世黄金市场的地位仅次于伦敦。
(三)美国黄金市场 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 )和芝加哥国际货币市场(IMM)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实物商品期货交易所,主要以从事黄金期货交易为主。目前,COMEX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期货市场,主要原因是1977年后美元贬值,为了套期保值和投资增值获利,使得黄金期货迅速发展起来。目前纽约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是世界最大的黄金期货交易中心。两大交易所对黄金现货市场的金价影响很大。 (四)香港黄金市场 香港黄金市场已有90多年的历史。其形成是以香港金银贸易场的成立为标志。由于香港黄金市场在时差上刚好填补了纽约、芝加哥市场收市和伦敦开市前的空档,促使香港成为世界主要的黄金市场之一 。其黄金大多来自欧洲等地,主要买主是东南亚国家。市场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传统的香港金银贸易场(Chinese Gold and Silver Society),是195个固定华人成员组成的交易所。二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形成的当地伦敦金市场(Local London Market)。三是1980年8月开业的黄金期货市场。
四、我国黄金市场发展概况 我国是黄金生产和消费的大国。2003年全国产金量为213吨,位于南非、美国、澳大利亚之后,为世界第四位。2003年我国的首饰用金消费量为201.1吨,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的黄金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性变革。 2003年11月,我国上海黄金交易中心为适应市场需要推出T+5 延期交易,尽管在某种意义上,T+5 延期交易具有黄金的远期合约和黄金期货合约的某些特点,但由于该类合约存续时间太短、与即期交易相差无几,而不能有效地管理黄金价格的风险,所以我国黄金市场亟待进一步深入开发和培育。 2003年11月18日,中国银行率先推出了个人纸黄金业务,个人黄金业务包括凭证式黄金和实物黄金交易两种,凭证式黄金业务俗称“纸黄金”,个人投资者只要凭一张银行存折,就可投资黄金,收益主要通过低吸高抛来实现。但由于国内黄金市场以实物黄金交易为主,投机性交易比重比较低,因此价格弹性小于国际市场,当国际金价大幅度变化时,国内金价变动相对滞后。
第五节 离岸金融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 离岸金融是指设在某国或地区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 从严格意义上讲,离岸金融也就是不受所在地金融当局国内银行法管制的资金融通,无论这些活动发生在境内还是在境外。 如美国的国际银行便利(IBF)和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业务活动等,均属离岸金融。 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又称境外金融市场,是经营境外货币存储和贷放的市场,采取与国内金融市场相分离的形态,使非居民在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方面不受所在地税收和外汇管制及国内金融法规的影响,可进行自由交易的市场。 它是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所有的离岸金融市场联结成整体,就是欧洲货币市场。
一、欧洲货币市场及其与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差异一、欧洲货币市场及其与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差异 传统上把欧洲货币理解为是货币发行国境外经营的货币,并把欧洲货币市场理解为进行这类货币交易的市场。 现代意义上的欧洲货币既包括外国货币,也包括本国货币,现代意义上的欧洲货币市场既经营非市场所在国发行的货币,也经营市场所在国发行的货币。 所谓欧洲货币(Euro Currency)是指在高度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金融管理体制和优惠的税收体制下,主要由非居民持有的、并参与交易的自由兑换货币。欧洲货币市场是指在高度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金融管理体制和优惠的税收制度下,由非居民参与的、以自由兑换货币进行资金融通的场所。 “非居民参与”是欧洲货币市场这种离岸市场普遍和基本的特性。 欧洲货币市场与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 1、市场监管不同; 2、交易类型不同; 3、交易主体不同; 4、市场结构不同。
1、市场监管不同。传统国际金融市场要受当地金融法规或市场运行惯例的制约,新型的欧洲货币市场其经营活动可以不受任何国家金融法规条例的制约,独立于市场所在国政策制度之外,自成体系。1、市场监管不同。传统国际金融市场要受当地金融法规或市场运行惯例的制约,新型的欧洲货币市场其经营活动可以不受任何国家金融法规条例的制约,独立于市场所在国政策制度之外,自成体系。 2、交易类型不同。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包括境内债权人和境外债务人的交易、境内债务人和境外债权人的交易,而离岸金融市场上主要是境外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交易。 3、交易主体不同。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由居民和非居民参与交易,欧洲货币市场交易主体主要是非居民。 4、市场结构不同。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包括短期资金市场(货币市场)、长期资金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等四种形式。新型的欧洲货币市场主要包括经营欧洲货币的银行存贷款的存贷市场和欧洲债券市场。
二、欧洲货币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国际经济背景。经济的国际化是其首要因素,政府管制措施是其推动因素,科技革命和金融创新是其促进因素。 (一)欧洲货币市场的起源 欧洲货币市场(Euro-Currency Market)的前身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美元市场。欧洲美元指的是存放于美国境外的外国银行及美国银行海外分行的美元存款,或是存储在美国以外银行以美元为面值并以美元支付的存款。欧洲美元的出现最早归功于苏联。 1950年由于朝鲜战争中美国冻结中国在美国的资产,所以前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将在美国的美元存款转移到在法国巴黎开设的北欧商业银行、在伦敦开办的欧洲国家商业银行和开在伦敦的莫斯科国民银行,欧洲银行这个专用名词最初是苏联掌握下的巴黎银行的电传代码,于是,欧洲美元市场(经营美国境外的美元存款形成的美元市场)便出现了。
(二)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 (1)1957年英国政府为了克服英镑危机,禁止国内商业银行用英镑对非英镑区居民之间的贸易进行融资,英国商业银行转而以美元提供融资。 (2)美国政府为了限制资金过度外流,促使美国银行将其大量资金转至设在欧洲的分行以避免税负。 (3)1965年美国实施一项对外信用限制方案(FCRP),迫使很多借款人到欧洲美元市场寻求资金。 (4)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出台了Q项条例,激励美国银行把存款转移到欧洲美元市场。 (5)20世纪60年代,美国因越南战争的军费开支和对外贸易赤字,国际收支出现大幅度逆差,使美元大规模流向海外。 (6)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在石油提价中得到了巨额石油美元(Petrol Dollar),为欧洲美元市场提供了雄厚的资金。 (7)国际电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使美元存款的国际交易更加便捷。
(三)欧洲货币市场的扩张 20世纪60年代以后到70年代末期,欧洲美元市场上交易的货币,不再局限于美元,原来的欧洲美元市场演变为“欧洲货币市场”,地理位置上也扩张到西欧地区和发展中国家。 欧洲货币市场的重大突破发生在1981年美国建立了国际银行便利(IBF)这一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洲货币市场步入了稳定发展期。 亚太地区进一步发展了一些离岸金融中心,如1992年泰国在曼谷设立“曼谷国际银行便利(BIBF),韩国也发展了汉城离岸金融中心。
(四)欧洲货币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国际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流动国际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不能满足需要,借贷关系必须进一步国际化。 2.政治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冷战”,对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制裁的结果,使得这些前社会主义国家美元资产转移到欧洲。 3.经济因素。美国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大量的美元和黄金外流,欧洲美元大量累积。 4.石油美元,大量美元集中在石油产出国,无出路。 5.存贷利差优势。欧洲货币市场的贷款利率比较低,而存款利率比较高,其间差额较小,故吸引了大量美元资产。 6.金融管制因素。相对西方主要国家对资本流动的控制,欧洲货币市场很少受所在国金融法规的约束,导致欧洲货币市场不断扩大。 总之,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经济国际化是其首要因素,政府金融管制措施是其推动因素,科技革命和金融创新是其促进因素。
根据离岸金融市场是否从事实际性业务分为功能中心(Functional Center)和名义中心(Paper Center)。功能中心是集中了众多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从事具体存储、贷放、投资、融资业务的区域或城市。 功能中心又分为一体型(Integrated Center)和分离型(Segregated Center)。前者是内外投融资业务混合在一起,金融市场对居民和非居民开放,伦敦和中国香港属于此类。后者限制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与居民往来,只准非居民参加离岸业务。典型的代表是美国的国际银行便利(IBF),日本也在1986年12月1日开放了东京离岸金融市场(Japan Offshore Market, JOM)。 1981年12月3日,美国正式允许欧洲货币在美国境内通过国际银行便利(IBF)进行交易。国际银行便利是指美国境内银行根据法律可以使用其国内的机构和设备,但是要单独设立账户向非居民提供存款和放款等金融服务。这些境外货币业务不受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规定的法定现金准备率、贷款利率等条例的限制。而且,国际银行便利吸收的存款也不必加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不仅美国的银行,而且所有的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支行,以及某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也都可以通过设立国际银行便利从事境外货币业务。
名义中心是纯粹的记载金融交易的场所,只从事借贷投资业务的转账或注册等事务手续,不从事具体的金融业务,相当于记账结算中心。为了适应保密性和逃税的特殊要求,许多跨国金融机构在免税或无监管的城市设立“空壳”分支机构(Shell Branches)或纸银行(Paper Bank)。 “避税港”型或“走账型”离岸金融中心,主要有开曼、巴哈马、巴拿马、百慕大、维尔京群岛、泽西岛、安第列斯群岛、波多黎各等一些岛国。
四、欧洲货币市场的特征 欧洲货币市场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1.欧洲货币市场不受市场所在国金融法规的管辖和限制,资金借贷自由,调拨方便。 2.欧洲货币市场有独特的存贷利差优势(存高、贷低),可以降低融资者的成本。存款 3.欧洲货币市场上借贷关系为非居民之间的关系。 4.欧洲货币市场范围广阔、资金量大,借贷业务中使用的货币币种繁多,金融创新活跃。其规模之大是一般国际金融市场所无法比拟的。 五、欧洲货币市场的业务活动 欧洲货币市场主要业务活动包括提供短期信贷、中长期信贷和发行欧洲债券。参与欧洲货币市场业务经营的有各国工商业、跨国公司、跨国银行、外汇投机者等。其中,各国工商企业、跨国公司是欧洲货币市场的最基本的资金供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