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89 Views
從跳脫「中等所得國家成長陷阱」觀點看 ECFA 後兩岸金融合作展望. 邱正雄 永豐銀行董事長 2011 中部財金學術聯盟暨第八屆金融市場發展研討會 2011.3.14 台中. 目 錄 一、 前言:東亞中等所得國家地區成長陷阱 二、財金政策為促進大陸與台灣未來經濟成 長的必要條件 三、兩岸金融合作互利雙贏。台灣的資本市 場、銀行、中小企業金融、壽險理財及 兩岸人民幣清算 四、結語:新絲路:兩岸互利雙贏. 一、前言:東亞中等所得國家地區成長陷阱. 世界銀行依 2009 年各經濟體人均國民總所得定義如下:
E N D
從跳脫「中等所得國家成長陷阱」觀點看ECFA後兩岸金融合作展望從跳脫「中等所得國家成長陷阱」觀點看ECFA後兩岸金融合作展望 邱正雄 永豐銀行董事長 2011中部財金學術聯盟暨第八屆金融市場發展研討會 2011.3.14 台中
目 錄 一、前言:東亞中等所得國家地區成長陷阱 二、財金政策為促進大陸與台灣未來經濟成 長的必要條件 三、兩岸金融合作互利雙贏。台灣的資本市 場、銀行、中小企業金融、壽險理財及 兩岸人民幣清算 四、結語:新絲路:兩岸互利雙贏
世界銀行依2009年各經濟體人均國民總所得定義如下:世界銀行依2009年各經濟體人均國民總所得定義如下: 低所得經濟體:人均國民總所得(GNI per capita) $995以下 較低中等所得經濟體:人均國民總所得$996-$3,945 較高中等所得經濟體:人均國民總所得$3,946-$12,195 高所得經濟體:人均國民總所得$12,196以上 中國大陸2009年人均國民總所得3,650美元,屬較低中等所得經濟體;預計中國大陸2010年人均GNI當可超過4,000美元,可進入較高中等所得經濟體中。 台灣2009年人均國民總所得16,392美元,屬高所得經濟體。
資料來源:Robust Recovery, Rising Risks, World Bank East Asia and Pacfic Economic Update 2010, Volume 2
資料來源:Robust Recovery, Rising Risks, World Bank East Asia and Pacfic Economic Update 2010, Volume 2
資料來源:Robust Recovery, Rising Risks, World Bank East Asia and Pacfic Economic Update 2010, Volume 2
二、財金政策為促進大陸與台灣未來經濟成長的必要條件二、財金政策為促進大陸與台灣未來經濟成長的必要條件
台灣經濟轉型(跳脫成長陷阱)三階段與金融及財稅政策的關係:台灣經濟轉型(跳脫成長陷阱)三階段與金融及財稅政策的關係: • 1987年起:外匯猛增,匯率升值,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超過對大企業融資;促產條例(1990) • 1994年:台灣積體電路公司上市,帶動台灣企業在股市大幅籌資風潮 • 2008年5月:產創條例(2010),ECFA、兩岸金融互利
台灣經濟轉型(跳脫成長陷阱)三階段:台灣每人資本淨額密集度變動率(4年移動平均)、GINI係數趨向台灣經濟轉型(跳脫成長陷阱)三階段:台灣每人資本淨額密集度變動率(4年移動平均)、GINI係數趨向 % • 第二階段:1994年起 • 台灣ICT產業快速成長,佔出口比重高,為新經濟成長主力(1994台積電上市) • 貿易增,TFP升 • 1993-2003GINI係數由0.3增加到0.35 • 2002後資本密集度成長率下降 • 第一階段:1971年起(包括1987年之轉型) • 1985-89中小企業佔出口值比重約30%,為成長主力,銀行業全面引入電腦 • 1987-1989外匯猛增,新台幣匯率快速升值,但央行採收購遠期外匯,安定金融 • 1990:促產條例 • 世界銀行(1993)稱東亞奇蹟:1965-1990台灣高成長,GINI係數維持在0.28~0.3之穩定情況 • 1990:過去台幣升值在1990告一段落,對外投資大增 第三階段:2008起 1.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三通直航、經濟區域化 2.ECFA (2011起關稅下降) 3.營所稅17%、產業創新條例(促產條例落日)、遺贈稅10%(2010生效) 4.六大新興產業及愛台十二項建設 經濟轉型階段 註:每人資本淨額密集=資本淨額/就業人數 2001年後係依第8次修訂之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及93SNA國民所得統計資料編算,部分行業分類與2001年前不一致。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作者邱正雄整理,蔡玉時繪圖。
三、兩岸金融合作互利雙贏。台灣的資本市場、銀行、中小企業金融、壽險理財及兩岸人民幣清算三、兩岸金融合作互利雙贏。台灣的資本市場、銀行、中小企業金融、壽險理財及兩岸人民幣清算
促進經濟發展:技術、金融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促進經濟發展:技術、金融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張忠謀(2001) 指出:「它(台積電的成立)重寫了半導體的遊戲規則,它一口氣創造了兩個工業:第一個是晶圓代工業,第二個是無晶圓廠設計業」,而「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的營收加起來是美國今日可以大幅領先日本的原因」 John Hicks argues that capital market improvements that mitigated liquidity risk were primary causes of the Engl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Sir John Hicks, 1969, p. 143-145).
DRAM bit growth rate and ASP trend 國際資訊電子業產品產銷量及價格波動大,台灣生產廠商甚須依賴資本市場籌資支應 資料來源:DRAMeXchange,永豐金控研究總處整理,Dec. 2010
台灣 註:係依全球122個國家、地區資料評比排名 資料來源: Capital Access Index 2009, Milken Institute, April 2010 亞洲主要經濟體「資本通路指標」CAI比較 (信託、租賃、證券化商品)
台灣經驗一、 兩岸三地資本市場產業籌資互補性高 上海 深圳 台灣 香港 註:產業結構係以上市公司市值比重表示。資料來源:台灣證交所,Bloomberg, 永豐金控研究總處整理,Dec. 2010
資料來源:James R. Barth, Gerard Caprio Jr., and Triphon Phumiwasana,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from an Emerging Economy to a Global Powerhouse”, J.R. Barth et al. (eds.), China’s Emerging Financial Markets, 2009
台灣中小企業佔放款之比重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Franklin Allen, Jun ‘‘QJ’’ Qian, Meijun Qian, and Mengxin Zhao, “ A Review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and Initiatives for the Future”, J.R. Barth et al. (eds.), China’s Emerging Financial Markets, 2009
大陸對外匯因應方案及措施 (1) 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於2009年G20高峰會前建議研究「新國際準備貨幣」,如將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特別提款權(SDRs)變成新的超主權國際準備貨幣。 (2) 已逐步推動人民幣作為大陸進出口計價貨幣。
未來發展台灣OBU為兩岸人民幣區域清算中心的展望未來發展台灣OBU為兩岸人民幣區域清算中心的展望 (1)香港政府在2010年10月1日宣佈將發展香港為人民幣國際化及區域化中心 (2)就台灣而言,目前兩岸觀光收支之人民幣清算係透過香港中國銀行進行,但考量大陸GDP總額已居世界第二位,未來美元、人民幣、歐元勢必成為國際主要交易清算貨幣,及台灣與大陸之進出口貿易關係遠高於香港(2010年1-9月台灣對大陸(含港澳)出口達856億美元,台灣對大陸(含港澳)進口270億),當大陸推動區域化進出口人民幣報價,未來如人民幣與新台幣無法直接結算而需透過美元,在匯兌上就必須多付出相當的成本,此外還必須面對匯率的不確定性,增加兩岸產業貿易的成本。此外,2020年上海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兩岸金融資本移動交流勢必增加。為謀未來兩岸產業之利,雙方需要合作。未來在適當的時點,兩岸貨幣當局有必要鼓勵台商成為人民幣對外貿易區域化結算的試點企業,並提供台資銀行在成為人民幣與新台幣貿易清算、結算中心過程中所需要的必要條件。
四、結語:新絲路:兩岸互利雙贏 「在長期中教育和交通是最有利的投資」 -Charles Kindleberger
結語:ECFA後兩岸經貿、金融交流展望 一、兩岸直航新絲路: 兩岸直航,ECFA及兩岸搭橋計畫等及大陸十二五推動內需、擴大消費、提高所得平均政策,大陸內陸各種交通建設及城市化,將促成台商電子通訊業遷到重慶(其宣佈要成為全球筆記型電腦製造中心)、成都、西安、老東北工業區及昆明(鴻海郭台銘允諾投資五到十億人民幣,2011/2/18)進行投資,故兩岸直航為一種新絲路。連結兩岸創新、技術及大陸城市化,兩岸互利雙贏,有助兩岸避免陷入成長陷阱。
(一)兩岸直航:2010年迄12月3日止陸客來台觀光已突破每天三千名上限(即一年一百零九萬五千人次上限;惟2010年來台陸客人次將為一百五十萬至一百六十萬)(一)兩岸直航:2010年迄12月3日止陸客來台觀光已突破每天三千名上限(即一年一百零九萬五千人次上限;惟2010年來台陸客人次將為一百五十萬至一百六十萬) (二)大陸航空成長 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 Nov. 20-26 2010
結語:ECFA後兩岸經貿、金融交流展望 • 二、透過ECFA連結亞太,發展台灣為亞太營運中心 • 台北、上海、東京、首爾城市黃金直航,提升陸客來台商務、觀光與促進客貨、運成長。 • ECFA制度化協商機制:早收清單及兩岸產業別貿易、搭橋方案及擴大開放兩岸金融交流 • 智慧財產權保護協議 • 兩岸投資保障合作協議 • 三、投資台灣未來,開創台灣黃金十年 • 稅制改革,創造低障礙投資環境 • 全球招商,投資台灣,帶動經濟升級(投資創新及品牌、投資新世代產業),實現黃金十年願景。 • 推動自由貿易,創造成長新動能:FTA及免簽證 • 投資教育及人力發展
ECFA後,對台灣金融業是挑戰也是機會,但從台灣金融產業互蒙其利經驗,必能有助兩岸經濟發展,擴大兩岸金融大餅,創造互利雙贏。ECFA後,對台灣金融業是挑戰也是機會,但從台灣金融產業互蒙其利經驗,必能有助兩岸經濟發展,擴大兩岸金融大餅,創造互利雙贏。 ECFA後,台灣金管會已同意大陸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來台設立辦事處,預期未來大陸其他銀行都將在台灣設立更多分行;台灣亦有六家銀行已獲准在大陸設分行。另外,台灣銀行、兆豐銀行亦將在明年升格為分行,其他銀行也正申請在大陸設辦事處,期望以後升格為分行及設子行、參股。也期望兩岸證券、保險能更開放合作。 機會:台灣之銀行業在大陸設立分支機構,除有助提高利差收益,加強對台商客戶的服務,亦可透過策略聯盟等方式擴張大陸當地市場,與大陸銀行共同拓展海外市場及增加對兩岸台商、陸資企業及客戶提供高品質金融服務,證券業、壽險業亦同。 挑戰:台灣金融市場原本就是極度微利的市場,銀行存放利差只有1.5個百分點左右,希望在陸銀來台發展後,發展既競爭又合作的互利局面,證券及保險業亦同。
2008年創投發展比較 資料來源:2009台灣創業投資年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