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Bobath 疗法

Bobath 疗法. 南通大学 蔡俊燕. 一、概述. Bobath 技术是英国治疗师 Bobath 夫妇共同创立。 治疗对象 :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所引起的 运动功能 障碍,如: 偏瘫 、脑瘫等。. 偏瘫?. 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 表现为脑损伤对侧上下肢体随意运动的完全或不完全丧失。. 1 、 Bobath 技术的治疗原理. Bobath 强调所有脑卒中患者的偏瘫侧肢体都具有重获正常运动模式和实用功能的潜力,因此重新获得偏瘫侧躯干和肢体的 正常运动模式 是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目标。

ta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Bobath 疗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Bobath疗法 南通大学 蔡俊燕

  2. 一、概述 • Bobath技术是英国治疗师Bobath夫妇共同创立。 • 治疗对象: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如:偏瘫、脑瘫等。

  3. 偏瘫? • 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 • 表现为脑损伤对侧上下肢体随意运动的完全或不完全丧失。

  4. 1、Bobath技术的治疗原理 • Bobath强调所有脑卒中患者的偏瘫侧肢体都具有重获正常运动模式和实用功能的潜力,因此重新获得偏瘫侧躯干和肢体的正常运动模式是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目标。 • 宗旨:使脑卒中患者重获正常运动模式。 • 主要论点:使肌张力正常化,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

  5. 2、Bobath技术的训练方法 • 通过关键点的控制、反射性抑制模式、良肢位的摆放等抑制患者肢体痉挛,痉挛缓解之后,通过反射、体位平衡诱发其平衡反应,再让患者进行主动的、小范围的、不引起联合反应和异常运动模式的关节运动,进行各种运动控制训练,逐步过渡到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

  6. 二、治疗原则 • 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 • 强调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翻正反应、平衡反应等) • 按照运动发育顺序制定运动计划(从头到脚、从近端到远端) • 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

  7. 三、常用治疗技术 • 反射性抑制模式 • 关键点的控制抑制痉挛 • 良肢位的摆放 • 患侧肢体的负重 • 促进正常姿势反应 • 拍打 • 空间的定位放置和控制等

  8. 头 向患侧侧屈,面向健侧 肩胛带 后撤、下沉 肩关节 内收、内旋 肘关节 屈曲 前臂 旋前 腕关节 掌屈、尺偏 拇指 内收、屈曲 手指 屈曲 偏瘫患者常见的痉挛模式 ? 上肢以屈肌亢进为主

  9. 躯干 向患侧侧屈并向 后方旋转 骨盆 上抬并向后方旋转 髋关节 伸展、内收、内旋 膝关节 伸展或过伸展 踝关节 跖屈、内翻 足趾 屈曲、内收 偏瘫患者常见的痉挛模式 ? 下肢以伸肌亢进为主

  10. 划圈步态的原因? 结合偏瘫患者常见的痉挛模式考虑

  11. 划圈步态的原因 • 由于典型的下肢伸肌痉挛模式引起。 • 患侧下肢迈步相屈髋屈膝不充分,踝关节跖屈、内翻 (使患侧下肢相对过长),导致迈步时提髋,形成划圈步态。

  12. (一)反射性抑制模式 • 反射性抑制模式(reflex inhibiting pattern ,RIP)是专门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异常运动和异常姿势反射而设计的。 • 几乎与偏瘫患者痉挛模式完全相反。

  13. 1、躯干RIP • 原因:痉挛+感觉丧失 患侧躯干短缩 • RIP: 充分牵拉患侧躯干 • 方法:健卧,治疗在患者身后,一手扶肩,一手扶髋,向相反方向做充分牵拉 ,并在最大的牵拉范围内停留数秒。

  14. ② 缓慢?

  15. 2、上肢RIP • 上肢: 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 伸腕,伸指,拇指外展 。

  16. 3、下肢RIP • 下肢:轻度屈髋、屈膝,下肢内收、内 旋,踝背屈,伸趾 。

  17. 4、肩部RIP • 肩部充分向前、向上方伸展 (对抗肩胛带的后撤、下沉)

  18. 伸腕,伸指,拇指外展,并处于负重位。 Bobath握手:十指交叉握手,双手掌心相对,患侧拇指在上 。 5、手RIP

  19. 6、应用RIP时的注意事项 • 不可使用暴力进行牵拉。 • 牵拉痉挛肌肉时起初会感到阻力,随着肌肉的适应现象,肌肉的阻力会随之下降。 • 牵拉痉挛较强的肌肉,应缓慢持续进行,预防牵张反射兴奋而产生的更明显的肌张力增高。 • 对于严重痉挛的肌肉,需要重复牵拉才能达到缓解的目的。

  20. (二)利用反射机制抑制异常肌张力 • 利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 利用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 利用紧张性迷路反射 • 利用阳性支持反射 • 利用交互性伸肌反射

  21. 是由于颈部肌肉和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受刺激而引起的影响人的肌张力及肢体姿势。是由于颈部肌肉和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受刺激而引起的影响人的肌张力及肢体姿势。 颈部扭转→面向侧上、下肢伸肌张力↑对侧屈肌张力。 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22. 由于颈部关节的肌肉受到牵拉所引起的本体感受性反射。 颈屈曲—上肢屈肌张力↑,下肢伸肌张力↑。 颈伸展—上肢伸肌张力↑,下肢屈肌张力↑ 。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

  23. 由头在空间的位置改变而触发 仰卧位—全身伸肌张力↑(上、下肢伸肌占优势) 俯卧位—全身屈肌张力↑(上、下肢屈肌占优势) 3、紧张性迷路反射

  24. 是脚掌或趾时的皮肤外感受器(压觉)及脚趾受压后足部骨间肌受到牵拉,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机体产生的反应,即突然压迫足底的刺激引起肢体所有伸肌(屈肌)收缩,以稳定各关节便于负重。是脚掌或趾时的皮肤外感受器(压觉)及脚趾受压后足部骨间肌受到牵拉,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机体产生的反应,即突然压迫足底的刺激引起肢体所有伸肌(屈肌)收缩,以稳定各关节便于负重。 特征:下肢伸肌张力增高,踝关节跖屈,可引起膝反张。 (膝关节!) 4、阳性支持反射

  25. 5、交互性伸肌反射 • 患者仰卧,头中立,双下肢伸展,刺激一侧足底,对侧下肢先屈曲后伸展。 • 应用:患者偏瘫侧下肢痉挛严重时可刺激健侧足底使患肢屈曲来缓解痉挛。

  26. (三)关键点的控制 • 关键点的控制(key point control) • 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对身体其他部位的肌张力具有重要影响 。 • 治疗师用手法控制患者的身体的关键点,可改变其运动模式、肌张力、运动质量的方法 等。 • 作用:抑制异常的肌张力 。

  27. 中心控制点:胸骨中下段 → 躯干 • 近端控制点:头部→全身; 肩部→肩胛带;骨盆→下肢 • 远端控制点:手指→上指、手部; 足 →下肢、足 • 远端和近端关键点相互配合可控制肢体的运动

  28. 头颈部 胸骨柄 肩部 拇指 骨盆 拇趾

  29. 适用于躯干肌肉痉挛的患者。 方法1:患者坐位,身体放松,治疗师位于患者身后,双手放在胸骨柄中下段,双手交替将患者向左右及上下缓慢拉动,作出“∞”柔和的弧形运动,重复数次,可降低躯干肌肉张力。 1、控制中心关键点

  30. 方法2:治疗师一手放患者背部,向前上方推使患者挺胸;一手放胸骨柄上,向下挤压,使患者塌胸,重复数次,可降低躯干肌肉张力。方法2:治疗师一手放患者背部,向前上方推使患者挺胸;一手放胸骨柄上,向下挤压,使患者塌胸,重复数次,可降低躯干肌肉张力。 2、控制中心关键点

  31. 3、利用“远端控制点” 下肢远端控制点 上肢远端控制点

  32. (四)良肢位的摆放 • 根据RIP进行设计 • 应及早进行,灵活应用 • 可预防和减轻痉挛,抑制痉挛模式的出现,可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挛缩 • 注意定期变换体位

  33. 头中立,面可转向患侧,肩胛下垫枕;上肢伸展、旋后,垫枕,腕背伸40度左右,手指伸展,拇指外展,手的高度高于心脏水平。骨盆下垫枕,下肢外侧垫枕;膝下垫毛巾卷保持轻度屈膝,踝背屈,足趾伸展。头中立,面可转向患侧,肩胛下垫枕;上肢伸展、旋后,垫枕,腕背伸40度左右,手指伸展,拇指外展,手的高度高于心脏水平。骨盆下垫枕,下肢外侧垫枕;膝下垫毛巾卷保持轻度屈膝,踝背屈,足趾伸展。 1、仰卧位 不宜长时间采用?

  34. 患侧上肢尽量向前伸展,肘伸展,胸前垫一枕头 患侧下肢自然半屈曲于枕头上 躯干放置枕头以维持侧卧位 2、健侧卧位

  35. 患侧上肢外展、伸展,患侧下肢轻度屈曲,健侧下肢向前跨过患侧放在枕头上 最适合偏瘫患者的体位 3、患侧卧位

  36. 患侧卧位优点 • 增加患侧躯体的感觉输入 • 可缓慢牵拉患侧躯干以缓解痉挛 • 不影响健侧肢体的自由活动

  37. 头部中立,躯干伸展,髋关节屈曲近直角,膝关节伸展,前方放置桌子,使患者双上肢交叉放在上面,抵抗躯干前屈。头部中立,躯干伸展,髋关节屈曲近直角,膝关节伸展,前方放置桌子,使患者双上肢交叉放在上面,抵抗躯干前屈。 4、床上坐位

  38. 床上坐位

  39. 应避免的半仰卧坐位 • 原因?

  40. 躯干尽量靠近椅背,臀部尽量靠近轮椅的后方,患侧髋、膝、踝关节尽量保持90度以上,肩胛骨尽量前伸。 5、轮椅上坐位

  41. 错误的轮椅上坐姿

  42. (五)促进正常姿势反应 翻正反应 • 中脑水平的调整反应。 • 包括头部迷路性调整反应、视觉调整反应等 • 为翻身、转移、平衡作准备。

  43. 平衡反应 • 当人体突然受到外界刺激引起重心变化时,四肢和躯干出现一种自主运动,以恢复重心到原有稳定状态,即平衡反应。 • 大脑皮质、高水平。 • 包括各种体位的倾斜反应、迈步反应等。 • 按平衡训练的原则进行平衡功能训练。

  44. (六)推-拉技巧 • 推-拉技巧(push-pull techniques) • 压迫性轻推:刺激关节周围伸肌。 • 轻微牵拉:刺激关节周围屈肌 。

  45. (七)拍打 • 拍打( tapping )痉挛肌的拮抗肌以缓解痉挛肌的张力。 • 如站立时拍打臀中肌以缓解髋内收肌的痉挛;拍打肱三头肌以缓解肱二头肌的痉挛等。

  46. (八)空间的定位放置和控制 • 适用于患者肌张力低对肢体控制不良时。 • 控制训练:肢体位置在空间确定后,患者用力挺在这一位置,维持一段时间,此时肌肉实际上在进行等长收缩。 • 空间的定位放置:让患者按要求将肢体定位在空间各指定位置,初期可能因控制不良而使肢体逐步下落,此时可在肢体下方轻轻拍打,使其返回到规定位置。

  47. 上肢控制训练

  48. 上肢定位放置训练

  49. 患者坐位,上肢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手指伸展,拇指外展,放在身体一侧进行负重,同时可以在肩部向下沿上肢纵轴施加压力。 (九)负重训练(weight bearing) 患侧上肢的负重训练

  50. 患侧下肢的负重训练(重心转移!)

More Related